粵港澳大灣區 港澳青年新舞臺

發佈時間: 2019-03-28 08:4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劉圓圓;紀娟麗;徐金玉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出臺一個多月以來,多項建設在逐步實施和推進中,港澳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亮點頻現、機遇迭出,成果不斷更新。一些港澳全國政協委員特別關注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為港澳青年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他們就學、就業和創業的熱土,也是港澳青年深入認識祖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好舞臺。

合作辦學培養三地通才

作為一位從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澳門濠江中學副校長陳虹最關心《綱要》中的教育問題,尤其對其中支援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的條款表示歡迎。

“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合作交流……三地辦學有具體指引,可解決澳門高校科系不全的問題,有利於人才培養。”陳虹表示,《綱要》不僅對合作辦學、就學有具體指引,對辦學形式、辦學路徑以及莘莘學子關注的大學學分互認、中小學就學途徑及福利待遇等問題也都有涉及,充分體現國家對港澳青年的關心。

“澳門長期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進程中,遇到的較大瓶頸是空間不足。”陳虹坦言,澳門地小人多,教育發展亦缺乏空間,加上學校規模不大、大專教育的學科體系有待完善,對人才培養造成一定局限。《綱要》明確指出“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支援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可以解決澳門土地資源匱乏和科系不全的困局;粵港澳合作辦學,亦可發揮各自優勢,更有利於三地人才培養。加上內地龐大的就業市場,學術科研工作能夠依託創新城市的轉化,真正落實産、學、研鏈條,成就人才。

陳虹認為澳門的優勢在於與葡語系國家關係密切,可成為培養葡語人才的重要基地,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澳門近20年來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旅遊教育和旅遊發展經驗,也可為大灣區打造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旅遊教育基地,培育一流的酒店、旅遊等相關專業人才。”

簡化政策提升創業就業率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但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就業率仍然不高。”全國政協委員、東亞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李民斌認為粵港澳三地政策的差異,制約了人才、資金、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流動,雖然國家推出了很多就業創業措施,但宣傳力度和渠道都有待改善,也導致港澳青年對粵港澳大灣區相關資訊了解不足。

“要通過積極創造就業創業條件,加強學習交流深度廣度,打造安居工程,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人才服務中心等舉措,鼓勵港澳青年人才到內地創業就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李民斌建議,首先,在區內實行資歷標準與專業資格互認,使獲得相關資歷和資格認證的專業人士,可在大灣區內所有地區提供服務;逐步取消港澳人才需要申請就業許可的要求,憑工作合同直接辦理社保等相關事項;進一步推動將珠海橫琴實行的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推廣至整個大灣區,對區內創新創業的港澳居民,予以個人所得稅差額補貼;對優質青年雙創企業,建議簡化工商稅務登記等註冊手續,在區內實施後置收稅政策,按比例分期繳交所有稅項,減低創業初期的成本同時亦不影響國家的稅收。

“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的基礎上,加大對區內大學和研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業企業的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動合作交流,共建共用技術平臺和創業指導平臺。”李民斌表示,有條件的行政部門、事業單位以及大型國企,可開拓思路,為港澳青年學子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幫助其了解內地經濟、社會和文化。

增加保障解決青年後顧之憂

“今年兩會期間,中聯辦組織了一場‘粵港澳大灣區與青年發展’座談會,邀請了包括我在內的10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36位在北京就讀的香港大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工作在青年人當中,習慣於隨時了解香港青年動態,併為他們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與呼。

“在討論中,有些學生表達了自身的憂慮,擔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浪潮中,自己很難適應。”黃錦輝説,“我建議他們暑假期間多爭取到大灣區內的公司實習,提前了解那裏的企業及工作文化。同時也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聯同各香港大專院校統籌現有的大灣區實習安排,制定大灣區Internship計劃,邀請在內地就讀的香港學生多多參與。”

在增加港澳青年保障上,李民斌也建議,在區內建設一批港澳青年人才公寓,增加對符合條件的港澳人才住房的配租配售數量,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配租配售給港澳青年人才。同時,區內廣泛推行人才住房先租後買、以租抵購制度,讓港澳青年人才安居樂業。

陳虹、李民斌等還提出,提供現場政策諮詢和業務對接辦理等政務服務支援,集中打造青年人才就業、創新、創業政策“一站式”諮詢、宣傳和服務陣地,推出一站式資訊搜尋平臺,並推出手機App,方便港澳青年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搜尋到相關的資訊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