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走出去融進去 減貧種子播撒在一帶一路

發佈時間: 2019-03-18 11:47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常欽 | 責任編輯: 耿鑫

原標題: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走出去融進去

減貧種子播撒在一帶一路

“我手中的愛心包裹來自大熊貓的故鄉——中國。”近日,緬甸仰光萊達亞區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寧懵隨伊背上了新書包,她逢人就展示愛心包裹裏的一張友誼卡,並誇讚:“裏面的東西都很實用,七巧板和畫畫套裝對數學課和美術課幫助很大。”

這份“來自熊貓國度的禮物”是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展的國際愛心包裹項目——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有需求的小學生捐贈學習用品,以改善基本學習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裹裏有書包、基礎文具、美術用品、益智玩具、生活用品五大類105個單件。

“每個愛心包裹都會關懷一個孩子背後的家庭”

“每個愛心包裹都會關懷一個孩子背後的家庭。”據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王行最介紹,愛心包裹項目單筆捐贈金額小、受眾多、影響面大,在較短時間內從國內走向國外,並在多個國家得到推廣,受到當地政府、社區和民眾尤其是學校和學生的熱烈歡迎。此前,國際愛心包裹已經在尼泊爾、柬埔寨、緬甸和奈米比亞試點,累計發放5萬多個,融入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需求的小朋友的學習和生活。

2013年,中國扶貧基金會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了國際化步伐,2015年註冊設立緬甸和尼泊爾辦公室,在國外落地生根。“這意味著基金會實現從‘不出國門’‘出差式’到‘常駐式’國際化的轉變,實現了‘四有’,即有固定辦公場所、有固定人員、有長期項目和有長期資金。”王行最説。

“扶貧項目不是短時的一陣風或一陣雨,而是長期存在、持續照耀的陽光。”中國扶貧基金會緬甸辦公室主任林媛介紹説,她已經在當地駐紮3年,為了解當地需求,她經常走村入戶調查,聽取反饋意見。如今緬甸辦公室推動的扶貧項目,覆蓋公平教育、國際志願服務、水、健康和衛生等多領域,駐緬扶貧工作惠及4萬多人。

王行最説,基金會在做好國內扶貧的同時,積極走出國門,重點關注低收入貧困人口發展,融入“一帶一路”發展進程。截至2018年底,基金會累計向海外投入資金和物資超過1.6億元,惠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45萬人次,並在緬甸、尼泊爾、柬埔寨、衣索比亞等國家開展長期發展援助項目。

“雪中送炭,最需要什麼就選擇做什麼”

“雪中送炭,最需要什麼就選擇做什麼。”據王行最介紹,中國扶貧基金會堅持以當地人口的需求為導向,與當地的合作夥伴共同實施項目,圍繞消除貧困、零饑餓、健康福祉、優質教育、清潔飲水和體面工作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展國際救災和發展援助工作。

通過調研,中國扶貧基金會發現在衣索比亞,解決饑餓和缺水等生存問題是當務之急。為此,基金會在當地開展微笑兒童學校供餐、水窖、職業培訓等項目,一些當地民眾的燃眉之急正得到緩解:對於受饑餓影響面臨輟學的兒童來説,最開心的是每天在學校都能吃上“微笑兒童學校供餐項目”免費供應的餐食。亞的斯亞貝巴教育局受項目啟發,借鑒模式,計劃為全市小學提供免費餐食。

對於蓋烏德村民阿貝巴葉胡來説,新建成的一個30立方米的水窖儲水池,讓他再也不用騎上駱駝到15公里以外的社區水池往返4個小時挑水了;對於阿克蘇姆小鎮婦女海倫來説,“授人以漁”讓她從手工老師那裏學到了製作石雕工藝品的技能,成為改善生活的轉捩點。

“對接當地需求,消除貧困,是我們的使命”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王行最説,民間組織的中立性、專業性、創新性和深入社區的特點,在實現民心相通中具有天然優勢和特長。走出國門、融入當地開展長期援助項目,進一步推動了各國間的深入交往,拉近了民眾的彼此距離。“我們是民心相通、搭建好友誼之橋的使者,同時也希望將中國的減貧經驗傳遞出去,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對接當地需求,消除貧困,是我們的使命。”王行最説,中國扶貧基金會還將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自強項目複製到“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緬甸胞波助學金項目為緬甸貧困大學生提供1年至4年不等的經濟資助和成才支援。目前項目第一批緬甸受益大學生已經完成了4年的大學學業,部分畢業生還通過扶貧基金會舉辦的招聘推介會與緬甸中資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緬甸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吳漢溫昂評價道:“基金會已是緬甸社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會促進社會未來的發展,還進一步促進雙方友誼和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正從設想轉變為一項項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春日裏,阿貝巴葉胡靠著水窖在這片缺水的土地上耕耘出了一個小菜園,家裏的檸檬樹也果實纍纍。“這顆樹今年澆了水,比去年多結了很多果子。”他説。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國際愛心包裹項目今年計劃發放20萬個以上的愛心包裹,未來3年發放100萬個。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將會和寧懵隨伊一樣背上新書包,用上新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