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駐馬店市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全收有點發愁,他曾經努力地把家鄉的年輕人介紹到城裏打工,現在他又努力地想把外出的年輕人吸引回來。可“嫁出去的女兒”怎麼帶回來呢?他琢磨了很久。
拐子楊村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村裏的年輕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包括年輕時候的張全收。他在家附近賣過冰棍、做過爆米花、開過饅頭店……到了30歲仍一無所有,揣著從鄰居家借來的170元,他南下跑到深圳尋找機會。
“河南是農業大省,外出務工人員多,大家結件去一個地方後,人一多,工廠少,就挑剔了。”在外來人口聚集的城市打工,張全收發現並不容易:農民工待遇低,經常被剋扣、拖欠工資,在街頭還常被查暫住證。
那幾年,張全收開了一家小吃店,經常會遇到一些因找不到工作而露宿街頭的河南老鄉,他好心給點兒吃的,聚集在他周圍的老鄉就越來越多。“我也是從農村走出去的,知道他們不容易,就會想辦法幫他們找工作。”
漸漸地,張全收探索出了一套“全收模式”:將鬆散的勞務工組成“務工團隊”,工廠要人時再“打包”送出去,他向企業收取仲介費。張全收的業務曾一度一年比一年好,最多時手下有一萬七八千人,除了珠三角的深圳、東莞,還有粵北的清遠、韶關,甚至福州、廈門的企業都有他的員工,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農民工司令”。
不久,拐子楊村也傳開了他的“美名”。剛開人力公司的第一年,村裏的小學倒塌了,村支書打遍了電話求支援,只有張全收答應了。“我那時也才掙了8萬元,就問村支書蓋小學需要多少?他説,25萬元。我説好,就是得蓋慢一點,我這邊掙著,你那邊蓋著。蓋得快了,我沒有錢給。”
小學最後蓋起來了,拐子楊村的村民提到張全收就讚不絕口,“家鄉人知道我飲水思源,有了一點成績也不忘家鄉,後來,組織就推薦我回家競選村支書。”2008年,張全收當選為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上任後,他自掏腰包為村裏建橋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併為全村人購買醫保。
為了讓村民找到致富的路子,張全收出資10萬元挑選了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參觀考察農業産業項目,學習經驗。回來就幫助有意向的村民流轉土地,搞土地經營。
這些年來,在支援家鄉發展上,張全收先後捐了數百萬元。“我就想一步一步走,自己出一部分資金,國家也支援一點,把村容村貌搞好,再做些産業出來,這樣慢慢地不是‘大’振興,也是‘小’振興。”張全收認為,鄉村振興必須選好帶頭人,真抓實幹,選擇産業要因地制宜,“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産業選得不對,也會耽誤事。”
當了11年的村支書,張全收直言鄉村振興不容易,“把人帶出去容易,帶回來就難了。”他告訴記者,拐子楊村沒有什麼特色經濟,基本還是靠種地為生,前兩年村裏發展過大棚蔬菜,但技術不行,遇上氣候不好的年份,收益就不行。
拐子楊村也在積極試水發展産業,但又缺少有想法的年輕人。從2016年開始,張全收就決定先把村民的素質提上來。他設立培訓機構,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包吃包住並保證就業,也讓他們出去開拓眼界,再回鄉幹産業。
“鄉村振興要邊走邊幹,我現在一邊在聯繫公司裏的年輕老鄉,看誰願意回去發展的,我給予支援;一邊慢慢把村裏的基礎設施建好,打好發展的基礎。我相信,年輕人慢慢會回來的。”張全收説。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