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川鄂三省區代表委員聯合呼籲推動傳統戲曲振興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委員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戲曲,要借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東風重新振興,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而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3月13日晚,由廣西戲劇院創排的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在北京市梅蘭芳大劇院上演,贏得滿堂彩。作為促成此次演出的推動者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感到欣慰。
當晚,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也在為撰寫川劇振興方案竭盡心血。他認為,要振興川劇,“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這樣的呼聲並不“孤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也在為戲曲人才的培養徵求建議。她希望武漢這個曾經的“戲碼頭”,能借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東風重新振興。
代表委員的呼聲,源自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多名來自廣西、四川、湖北文藝界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一同“説戲”,共同為傳統戲曲振興支招。
“老戲骨”逐漸退場
唱念做打誰來傳承
四川、湖北、廣西,都是久負盛名的戲曲大省區。但目前,各地的戲劇傳承發展面臨一些瓶頸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才問題。”龍倩委員説,廣西戲劇院剛成立的那幾年,很多經驗豐富的老演員陸續退休。“這幾年陸續培養出了一些年輕演員,但缺口還很大。”
3月8日,她在政協會議休會期間到北京戲曲職業學院調研,與該學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明年輸送30名廣西戲劇新苗接受培訓。“5年後畢業時十七八歲,正好可以頂上來。”她説,加上廣西本地通過各種渠道培養戲曲人才,屆時,廣西戲劇人才將形成明顯的層次梯隊。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躍介紹,四川共有川劇院團117個,然而擁有獨立創作、演出能力者寥寥,全省唯一設有川劇專業的高等院校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招生情況遠不能滿足各川劇院團需求。
楊俊代表説,近年來,湖北通過“5+2”培養計劃,由政府出資,定點培養漢劇、楚劇、黃梅戲等三個劇種人才160人,給湖北地方戲曲發展注入了生力軍。
張躍認為,戲曲人才培養不應局限于演員,編劇、導演、舞美、道具、器樂等各種人才不可或缺。龍倩委員也提醒,人才的引進要注意區分表演型人才和學術科研型人才的引進要求。
“老戲迷”逐漸遠去
生旦淨末丑誰來捧場
“老票友”漸漸老去,青少年轉移網路,如何培養新生代“戲迷”成為當務之急。
龍倩委員介紹,在培育戲曲土壤方面,他們側重在小學和大學普及本土戲曲。“小學裏多是戲曲常識科普,大學生認知和鑒賞水準較高,就側重指導他們參與簡單的戲曲排演。”她説,如今廣西多所高校都建立起學生戲劇社團,並到廣西戲劇院觀摩學習、接受指導。
從2013年起,廣西戲劇院還開設了週末劇場,把過去“刀槍入庫”的一些經典劇目都排演出來,目前已挖掘還原了40部傳統大戲,既讓演員不丟“絕活”,又讓傳統劇目産生經濟效益。
鄭曉幸代表説,只有不斷創新求變,拓展演藝市場,培養新的粉絲和消費群體,地方戲劇才能真正振興。
“市場是培育出來的。”楊俊代表直言,除了培育粉絲群體,還要培養受眾買票看戲的消費習慣,一些免費的戲劇展演平臺反而對戲劇的市場培育不利。
劇院不再爆滿
戲曲振興應多措並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各地細化方案也在深入實施。
如何乘勢而上,為地方戲曲搶佔一席之地?龍倩委員認為,除了搶救、保留傳統劇目,也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楊俊代表認為,要大力培養專業戲曲行銷人員,了解目前的市場需要、受眾需求,把戲曲産品推廣出去。
“戲要在劇院看,現在年輕人喜歡線上上看。”鄭曉幸代表建議,傳統戲曲不妨試試“跨界”“混搭”,與其他藝術形式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 廣西日報記者 王春楠 龔文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