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盧佳靜)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被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今年兩會期間,民進中央的一份黨派提案正是關於解決當前金融風險突出問題的。為此,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副主委、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雲,請她對提案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網政協:隨著各類金融市場通道逐步打通,跨市場資金流動會帶來哪些風險?面對這些風險,該如何監管以及應對?
范小雲:跨市場的資金流動不但會帶來微觀層面的流動性風險和跨市場的交叉傳染風險,而且會導致宏觀系統性風險的累積,對一國的金融穩定構成威脅。
通過金融大數據,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能夠有效建立起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監管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另外,可以通過引入線上線下的先進監管科技手段,建立和健全金融混業經營的統一監管框架,加強監管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實時性。
中國網政協: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那麼在金融改革領域會存在哪些風險?又該如何化解這些風險為實體經濟服務?
范小雲:民進中央《關於解決當前金融風險突出問題》的提案中提到,改革風險在金融體系內不斷累積。經濟下行壓力下,本身易引發和放大金融領域長期積累的風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去杠桿、嚴監管的持續推進,企業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形成的鏈條風險不斷累積和疊加,形成了中國金融改革新的風險點,這些風險的積累有深層的體制機制原因。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就是要通過金融改革、優化金融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能力,減少體制因素造成的風險集聚。當前深化金融改革特別要做好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找好發力點和時機,並要高度重視對金融改革長短期目標之間的權衡取捨,精準施策。
中國網政協:去年12月,國家審計署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發現仍有部分地區違規舉債形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隨著民企風險不斷暴露,金融機構更為信賴政府,但我國經濟基礎建設模式又以政府為主導,使得地方資本支出高企。對於化解這種債務風險方面有什麼舉措?
范小雲:對於債務化解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注重高品質增長,培養地方經濟創新驅動的新模式,以發展的眼光在長期動態中逐步化解和解決債務風險問題。而在短期內就是要做到精準穩妥的去杠桿。一方面,要發行政府債券,規範舉債,合理確定發債規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轉變發展理念,不能再走高負債拉動增長的老路,防止融資平臺公司變相替地方政府融資,同時加強長效問責機制。財政部門應編制和公佈地方政府資産負債表,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的約束和監督。
中國網政協:2018年債市新增43家首次違約主體,其中民企佔違約機構總量的86%。那麼,導致民企違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該如何緩解乃至杜絕這種現象?雖然國家宏觀調控和紓困基金等各項利好政策密集出臺,但“寬貨幣”還未能向“寬信用”傳導,民企融資難該如何應對?
范小雲:造成當前民企違約的因素是多方面原因疊加的結果,因此要分類別的進行區分,分別施策。
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類:既有經濟下行導致部分民營企業自身盈利能力下降;也有一些民營企業由於自身前期盲目擴張,導致杠桿率過高無以為繼;還有部分民營企業可能是由於新一輪的強監管導致融資渠道不暢,出現暫時性的流動性困難。
為此,要內外兼修,紓解民企困境。一方面,改善融資環境,從體制上解決金融機構所有制歧視問題;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品種的資本市場,培育直接融資市場,表內外投貸聯動,優化融資結構。當然長期的根本解決之道還是改善營商環境,注重激發民企活力,有效提升民營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