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傳統“後繼無人” 委員茸芭莘那5條建議保護民族文化

發佈時間: 2019-03-09 09:5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李培剛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全國政協委員、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李培剛 攝)

中國網北京3月9日訊(記者 秦金月 李培剛)在2018年全國兩會的委員通道上,以一曲普米族古歌驚艷全場的全國政協委員、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關於加大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播力度 提升民族自信心與文化向心力的提案》,再一次呼籲對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

茸芭莘那對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説,在56個民族大家庭中,有28個人口數量少於30萬的人口較少民族。他們大多沒有文字,民族的文化和記憶主要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向下傳承。口頭傳統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

茸芭莘那介紹,2018年8月至12月,她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團隊三次赴雲南省普米族聚居地,行程達三萬多公里,做了大量的口頭傳統典藏工作。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傳承人高齡化且“後繼無人”,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瀕臨失傳;二是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一些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日漸消退;三是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核心區範圍小、存續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較弱;四是相關政策難以“全覆蓋”,致使部分傳統文化處於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

茸芭莘那表示,雖然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總人口數僅有189.12萬人,但他們在民族種類上佔據了我國56個民族的半壁江山。加緊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是保持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因此,茸芭莘那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成立專門機構,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建立國家層面專門機構加以統籌,實施“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工程”。建議由中宣部和各級黨委宣傳部統籌安排,由各級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加以落實,協調相關人員和設施。邀請相關領域學術專家,成立典藏工作組,開展典藏記錄工作,形成特色文獻,並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服務與傳播。鼓勵民間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工作,實施項目申報制,給予政策指導和經費支援;探索建立網上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博物館,建立激勵機制,調動人口較少民族群眾和自媒體的力量參與這項工作。

二、投入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

建議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等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項目的支援力度;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設立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研究基地,支援開展各類研修學習、田野調查和教育培訓活動,加強中青年人才培養;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開設人口較少民族文藝匯演專場;提高人口較少民族非遺傳承人的補貼額度。

三、加強組織協調,落實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決策部署

充分發揮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將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對34個成員單位的協調,定期研究和通報有關情況;推動人口較少民族所在地方政府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以及《“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有關政策落地;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村”“民族博物館”、文物展覽室、陳列室或文化展廳,將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四、加快典藏工作成果轉化,進行相關題材藝術再創作

在典藏工作田野調研過程中,邀請著名藝術工作者,深入基層調研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的各種藝術形式,創作出一批反映民族地區現實生活和發展變化的新作品。同時,將受邀進行錄製工作的傳承者和藝術家們組織起來,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的內容為主題,進行專場、系列、巡迴演出。

五、加大人口較少民族文藝推廣和宣傳力度

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營造一個有利於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的氛圍。通過專業的文化傳播機構,採用講座、演出、展覽、紀錄片等方式,配合網際網路平臺,對人口較少民族的口頭傳統及相關新創藝術作品進行整體性和多點式的傳播和推廣,形成集“典藏—保存—服務—演出—推廣”于一體的完整工作流程和體系。

相關閱讀: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