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人才經”成山東兩會關注焦點

發佈時間: 2019-02-18 09:47:23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邢婷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春節假期剛過,對山東未來發展的關注從網路熱議延伸至山東兩會的現場,其中,對人才現狀的焦慮和渴求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

“人才輸出大省”的尷尬

“目前,山東確實存在人才有所流失的現象。”山東省人大代表、世博動漫董事長王振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專訪時直言。

3年前,王振華意外發現,公司難以從全國招來高端創意人才。山東的人才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癥結何在?如何解決?經3年調研與思考醞釀,今年王振華提交《關於把人才作為強省建設最大動能,積極引進和培育人才的建議》。

這份建議開篇,王振華便以數字舉例:2018年8月,國家傑出青年資助項目公佈,此次我國共有200位申請人入選建議資助名單。據《建議資助申請人籍貫和工作單位所在省份統計表》顯示,籍貫是山東的最多,達18人,但工作單位在山東的僅有兩人;對比鄰省江蘇,籍貫是江蘇的有15人,工作單位在江蘇的卻有17人。

2月15日,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科技處處長戴彩麗在政協小組發言時同樣指出:“據統計,山東籍在外省工作院士數量(107人)遠大於駐魯院士數量(48人)。”

山東省本土求職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發佈的《2018山東秋季人才流動報告》一定程度上是以上兩位代表委員觀察的佐證。

這份報告以兩萬名山東2019屆畢業生為調查樣本,結果顯示,選擇留在山東的人數僅佔17.7%,不足兩成;江蘇省已成第一流向地區,其佔比高達19.1%;選擇浙江省的佔比為18.3%;選擇北上廣的佔比分別為10.8%、7.8%和8.7%。該報告稱,“山東省已成為‘人才輸出’大省。”

人才為何紛紛從山東出走?王振華將其原因歸結為幾點:從就業環境看,相對北上廣、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山東省內的高端崗位就業機會少、工資水準低、單位內部人際關係複雜;從城市規劃佈局看,作為人口大省,卻沒有一線核心城市,由此缺乏聚集高端人才的競爭力;從教育環境看,山東考生的高考壓力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從地理位置看,山東處在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個經濟中心之間,兩個中心對山東人才的虹吸效應非常明顯。

此外,從産業結構看,山東經濟發展長期依賴能源、化工、機械等重工業,金融、網際網路和高新技術産業相對江浙和廣東嚴重不足。

人盡其才障礙在哪

一方面是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王振華將其總結為:重評輕用、重引進輕培育、人才選評聘制度僵化、重引進輕使用。

“人才選評時大張旗鼓,搞個隆重的頒獎儀式,媒體報道鋪天蓋地。評選完後,在人才使用和效能發揮時卻沒有後勁,甚至偃旗息鼓,支援不到位,跟蹤考核缺位,沒有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王振華認為,目前山東很多人才政策並沒有形成閉環,這仍須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工作方式。

而真正的人才被引來之後,受諸多因素影響,一些人才的價值潛能卻無法發揮出來。

在一次調研活動中,一位電腦博士的抱怨令王振華心頭一震。“山東人要面子,當初把我引進來就是為了好聽好看。作為電腦博士,我在企業的主要工作竟然是裝系統和維修電腦,這些工作從科技市場隨便找個技術人員就能幹。”沒過多久,這位博士選擇離開了山東。

無獨有偶,在政協小組發言時,山東省政協委員、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姜龍也舉了類似例子。2015年,該公司從蘋果公司“挖”來一名高管,3年後,這名高管卻遺憾離開。姜龍反思,這與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不無關係,而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需要政府部門統籌各方資源。“這是個大課題。”他頓了頓説。

而人才的本土培育工作似乎也“一言難盡”。近兩年,山東某大學先後流失12名博士。“想著搶人才,引進人才,卻忽視對本土人才的培育。我們得做到既能招得來‘女婿’也能留得住‘兒子’。”王振華形象地打比方。

人才選評聘制度僵化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受‘官本位’思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利益平衡等諸多因素影響,人才選評聘過程中出現了不科學、不規範的現象。有的全國優秀專家,在省裏、市裏甚至是縣區裏連個優都評不上,導致人才與需求錯層錯位。”王振華説。

擁有65名博士、2000多名碩士、上萬名工程研發人員,姜龍坦言,自己所在公司仍時時感覺人才匱乏,如何留住這些高層次人才並非易事,相較之下,目前的人才激勵機制顯然不夠靈活。他舉例,目前泰山産業領軍人才獎的門檻固化,將一些高層次人才擋在門外。他希望現有的人才激勵政策能夠多元化。

顯然,這一東部大省長期為人詬病的“官本位”思想對目前人才隊伍的成長不無負面。“‘官本位’思想對科技教育創新有嚴重侵蝕,導致山東崇尚科教、尊重人才的氛圍遠遠不夠,傑出的科技人才依然匱乏,一線科研人員缺乏科技自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承慧在政協小組發言時直陳。

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侯風雲認為,長期以來權威綜合的産學研平臺缺位同樣是談及人才問題時繞不過的現狀。

“這樣的基礎性平臺工作不去做,山東省政府對自己的人才家底有多少、研究項目狀況如何都不知道,對於個人與高校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能提供怎樣的服務、服務的項目在哪都不知道,企業和社會的各種具體需要是哪些都不清楚,而只是一味出臺各種人才政策,甚至各級政府下達人才引進任務,花大力氣引進人才,尤其是各種‘帶帽’人才、海外人才,他們來了後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是否有團隊的相互配合,是否與企業、與學校的真正需要相吻合,都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侯風雲説。

將人才視作最大動能

“山東應該牢牢抓住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方案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解放思想,思路新一點,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將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作為強省建設的長期戰略和最大動能。”王振華説。

如何念好“人才經”?王振華在議案中提出應樹立“大人才觀”,打破人才區域藩籬,人才在山東落不落戶不重要,人在不在山東也不重要,只要能為山東發展提供智力、技術和服務就行。

“首先是觀念的變革,要切實革除傳統的‘官本位’思想,掃官氣、接地氣,積極營造崇尚科學、重視教育、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氛圍,尊重科學規律,戒除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讓科技人員淡定、專注、快樂、自信地去做科研,做他擅長的事情。”張承慧説。

侯風雲則建議以省為單位建設産學研綜合大平臺,該平臺應做到供求資訊完全、更新快、知名度高、有影響力,所有能夠服務於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機構、高校的研究項目、各方面特長的專業人才隊伍、各地市各大小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清單全部分門別類納入其中,並實行資訊動態化管理,産學研人才和項目供需在這裡實現無縫對接。

“只有高水準知識化,沒有高技能職業化,人才鏈註定是不完整的。”山東省政協委員、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慧青在政協小組發言時建議,應對拔尖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持同等重視態度,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

事實上,針對目前引才用才現狀,山東已切實行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僅省級層面就出臺90余個人才政策的文件,特別是2018年主推的“人才新政20條”,其改革力度之大令人耳目一新。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曾在不同場合推介“山東機會”,並提出讓廣大人才成為受人尊重的“座上賓”。

2019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廣聚人才上下功夫”被寫入其中。報告還提出具體路徑,包括“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0條”“實施好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實施青年科技人才競爭力提升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