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皖四地政協全會聚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發佈時間: 2019-02-15 09:0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顧意亮;江迪;鮑蔓華;胡方玉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1月3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在上海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簽約儀式上表示,要努力把長三角打造為中國一體化水準最高的示範區。

過去的30多年裏,“長三角一體化”概念上一變再變,空間上一擴再擴。最終,在2018年11月進博會開幕式上,“長三角一體化”完成最後一次升級。將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不令人意外。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億,是全國的1/6,2017年經濟總量約20萬億元,是全國的近1/4,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和地位。

近日來,三省一市政協全會相繼召開,如何按下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快進鍵”,各地政協和委員帶著問題,深入思考,積極建言。

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的重點核心作用

如何更好地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內生型城市發展規律,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服務於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這是上海市政協全會期間大家關注的問題。

民建上海市委建議,在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戰略下加快上海都市圈的規劃和發展。科學預測未來公共需求是重中之重,在上海都市圈內科學預測人口增長速度,調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數量、結構和佈局來適應有效需求,從而最終使經濟增長、城市宜居與社會和諧三個目標實現共贏。

“回顧過去,長三角地區在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方面的姿態是積極的。但細究下來,長三角基礎教育還停留在資源共用的層面上,離真正實現一體化尚有較大差距。”民進上海市委在調研中發現了這一問題。

民進上海市委提出,要加快推動長三角基礎教育開放創新、優質均衡一體化發展。在這方面,上海有先行先試的經驗,應當積極輻射、提供示範,服務長三角地區的未來人才需求戰略全局。

民進上海市委建議,三省一市形成“開放創新、優質均衡”的共同目標,才能形成具有區域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教育體系;明確共同的教育定位和使命,長三角地區需協調製定政策導向,具體到工作層面,則是儘快統一具有全局引領意義的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認為,長三角地區擁有國內一流高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和機構,科研力量雄厚,特色鮮明;應由上海牽頭,研究推進建立長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會,組建長三角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萬建民對這幾年農業科技領域的發展如數家珍。如果説萬建民還有期盼,這期盼仍是來自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促進創新鏈、産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

“現在農業科技創新都由政府投入,因為農業本來就不是暴利行業,科研投入大但見效慢,所以企業沒有動力也缺乏環境,農業科技人才同樣流失嚴重。”萬建民説,“希望各級政府繼續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好,切實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以支撐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戰略的實施,同時對農業科技領域前沿技術要抓緊研究。”

“千里駒”終遇“伯樂”

2012年,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王光謙,從清華大學轉入青海大學擔任校長。

作為青海引入的“金鳳凰”,也是青海大學“柔性引進”的第一位“院士校長”,王光謙的到來實現了青海大學乃至青海省高等教育史上院士“零”的突破。但是“被引進人才”王光謙,內心始終關注的是科研人才培養問題。

王光謙把這份關注帶到了聯組會現場。“我記得當時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提了很多年。”王光謙説,在現場他同樣執著表示,只要問題還存在,就會一直提下去。“現在辦學都是‘見物不見人’,有錢蓋大樓、添設備,科研人員待遇卻止步不前,只能給教授們打打下手,長此以往‘千里駒’也會變成‘小毛驢’。”

6年來,在一系列國家有關人才戰略的支撐下,王光謙擔憂的“千里駒”們並沒有變成“小毛驢”,這些“千里駒”和“金鳳凰”,成為各地爭搶的“香餑餑”。

國家的發展需要科技的支撐,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注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鼓勵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優化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與此同時,這幾年,中央、地方、部門縱橫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帶動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對於王光謙而言,當年那個向總書記陳情科技人才培養問題的他,如今不僅自己成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山河中”的踐行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西部一所培養高等人才的大學“掌門人”,王光謙2014年還把清華大學兩個國家級科研團隊搬進了青海大學,並且在青海大學通過各種渠道“築巢引鳳”,身體力行地為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廣闊天地”。

被採訪的委員們這幾年來,有的在本職工作中發揮著創新領軍人物的作用,有的持續為科技創新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鼓與呼,有的為科技人才培養煞費苦心,而總書記聯組會上的講話始終在他們耳畔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