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春節前全國政協機關新春團拜會上送出一副春聯:狗年新氣象,政協機關進步可嘉;豬歲結碩果,雙向發力分量待期。橫批呢?留下一個填空題。我以為,有四個字最貼切:百尺竿頭!
人民政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專門協商機構,圍繞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體現了與生俱來的初心屬性與功能作用,彰顯了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錨定了新時代的新方位新使命。凝聚共識是建言資政的結果與導向,建言資政是凝聚共識的方式與途徑。在建言資政的基礎上凝聚更大共識,在凝聚共識的導向下建言資政,傳遞黨心民意的同頻共振、上下貫通。
實際上,雙向發力是70年人民政協的精神標識、價值引領。人民政協具有代表性強、聯繫面廣、包容性大的優勢。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進程中,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成為統一戰線這一重要法寶的顯著特徵。1950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指出,“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其選出的全國委員會,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民主人士的偉大的統一戰線的政治組織,在全國人民心中有很高的威信。我們必須鞏固這種團結,鞏固我們的統一戰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説:“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這樣做起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礎,也才能凝聚起強大力量。”
雙向發力詮釋著奮鬥的意義,標注著奮鬥的高度。從來沒有順風順水的成功,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澆灌,希望的種子才會逢春萌發。“奮鬥”這一時代主題詞,激勵著奔跑在追夢路上的政協委員展現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奮鬥”兩個字,寫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奮力衝刺中,寫在政協委員建言資政的履職腳步裏。
夢想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凡是重大的歷史轉型時期,無不伴隨著社會心態的轉變和重塑。改革發展的實踐表明,什麼時候社會共識堅如磐石,什麼時候就能釋放發展活力、激發改革動力;什麼時候共識遭到消解,改革發展就會陷入困頓和迷茫。2019年面對的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建言資政要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協同、鄉村振興、創業創新、減稅降費等重大戰略和關鍵任務,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提供重要支撐,為使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建睿智之言、聚磅薄之力,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傳遞民族復興“好聲音”,戰勝不期而至的風險挑戰。正如樂隊需要指揮,“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思想廣場上,同樣需要引領的力量,調配好旋律、控制好節奏,讓散落紛雜的音符構成雄渾壯麗的樂章。
共識的形成,有賴於建言資政能力的提升。如果還沒出發就絆倒在方向原則的爭論中,剛剛上路之際就陷入雜音噪聲的紛爭裏,往往事與願違。共識就如同社會大廈的支柱,一旦有了裂痕,即使不會立刻傾倒,也難以承受可能的震動。共識的形成,並非水到渠成那樣簡單。即便是拉弓射箭,也需要考慮氣流的強弱、距離的遠近,才能正中鵠的。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到建立“愛國統一戰線”,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動員更多可以動員的因素”到“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求取共識、凝聚共識,這個看家本領沒有丟,也不能丟。我們既要會“鍵對鍵”、又要能“面對面”,方能形成合力;既要奮發有為地建言資政,找準建言資政的切入點與結合點,又要注重在履職全過程中,做好解疑釋惑、宣傳政策、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導界別成員和所聯繫群眾聚同化異,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復興之路上,縱然有亂雲飛渡、風吹浪打,但人民政協始終會以堅如磐石的信仰、堅韌不拔的信心、雙向發力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夢想的地平線。(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