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類與地球的相處更加和諧——訪全國政協委員童金南

發佈時間: 2019-02-13 09:59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新春走基層·代表委員履職記】

光明日報記者 安勝藍 夏靜

這個春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童金南比往年要繁忙許多。2019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要利用假期時間,再把自己的提案斟酌完善。

這是他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二年,和去年相比,他認為自己今年的提案相對更成熟了。“今年我有了經驗,思考了很多,做了許多調研工作。”童金南説。

童金南是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他笑稱自己研究的也是“歷史學”,只不過是人類出現之前的億萬年地球“歷史”。在這樣的視角之下,研究地球和生物的演變,他最關注的就是生態環境的問題,他説:“我們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

由於從小在農村長大,童金南深知生態環境的改變給農村生産生活帶來的影響,他的關注點多集中在生態環境治理與農村發展上。去年,童金南提交了一份有關漢江環境保護的提案。他在調研中發現,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漢江水量減少,中下游出現水體富營養化、泥沙淤積、河床裸露等情況,漁業養殖和農業種植受到影響。

“河流水量改變引起了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農民需要改變傳統的種植作物種類和種植方式,鄉鎮企業的生産同樣受到水量的影響。流域內的鄉村需要適應新的生態系統和生産方式,這需要時間。我的建議是對流域內生態環境進行長期的監測和治理,並且完善現有的補貼政策,以應對這個長期的過程。”童金南説。

今年,童金南的提案依舊聚焦生態環境治理。2018年9月,童金南帶領學生在湖北省秭歸縣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期間,他走訪了居住在長江沿岸的農戶,發現他們的垃圾處理存在問題,堆積在戶外的垃圾,一場暴雨就會將其衝入江中,形成漂浮物。由於秭歸縣在三峽庫區,來自上游的漂浮物在長江秭歸段聚集,不僅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而且還威脅大壩運作安全。

通過進一步調研,童金南發現,形成漂浮物的主要原因是源頭管控機制不完善。“僅秭歸段,年均打撈漂浮物就有2萬立方米左右。漂浮物主要來源於生活垃圾,長江沿岸農村居住分散,沒有建立有效的農村生活垃圾,尤其是秸稈的處理機制,同時長江船舶垃圾也有一部分直接投入長江,最終形成聚集。”童金南説。

如何有效治理長江中的漂浮物,童金南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漂浮物源頭管控,建立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置機制、加強船舶流動污染源監管,減少漂浮物進入水體;另一方面是健全三峽庫區漂浮物打撈工作機制和建立漂浮物安全處置機制,合理確定清漂工作經費,完善配套清漂專用設備設施和人員,對清理的漂浮物進行資源化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童金南説,“清理長江漂浮物不僅是下游的工作,上游也必須一同負起責任,齊抓共管,共同保護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和流域生態環境。”

對於自己今年的提案,童金南表示還有完善的空間。春節期間他還與有關專家進行了交流,聽取他們的專業意見,又對提案進行打磨修改。他説:“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希望能行使好權利,履行好職責,用提案更好地建言獻策,為國家貢獻力量。”

記者手記

在採訪童金南委員的過程中,談起他履職的感受和體會,他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習和思考。

童金南是古生物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對他來説是第一次。他坦言,如何做好履職工作既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是鞭策。

“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童金南説,為了更好地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國情,他大量地讀書、調研。“現在我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國際關係、生態文明等方面的認識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看待問題的角度更高了,思考也更深入了。”童金南告訴記者。

撰寫提案是全國政協委員重要的履職工作之一,童金南説,在選題上,他作了認真思考。“身為全國政協委員,多了一份責任。過去我可能習慣站在自己專業領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現在我更多地從大局出發,站在國家的層面去思考。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我都會考慮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提出解決方案。”

過去,童金南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現在,他關注的社會問題更多了。為了拓展自己的思路,了解年輕人的想法,57歲的他向學校申請擔任本科生班主任。為了做好調研,他多次下鄉實地考察,還發動學生幫忙收集問題和情況。2019年,他對自己的履職充滿信心和期待:“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更能有的放矢。我要做好調研,爭取深化老提案,拿出更多更好的新提案。”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3日 0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