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民,滿族,1926年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1944年投身革命,任河北樂亭知識分子救國會“七月劇社”編劇;1953年調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任話劇團辦公室主任、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天津市文化局黨委委員等職務,天津市五至八屆政協委員。他是著名戲劇家,國家一級編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一生為天津的戲劇舞臺貢獻了18部戲劇和10部戲劇文學劇本。
把 一 生 獻 給 舞 臺
——記趙大民
符海
“劇是一腔血。”這是趙大民的名言,他以自己的勤奮和忠誠實踐了這句話的全部含義。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參加了抗日的編劇、演劇活動,對“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作用。他堅守著對歷史的一份責任心,對社會的一種使命感,他對藝術不懈追求、積極探索。當他八旬高齡時,還穿梭在排練場,親自執導詩劇《茂陵封侯》,這種近乎運動員向極限挑戰的行為令全體在座者感嘆!在生命的最後五年中,他更是以跑步衝刺的速度前進,一年間創作話劇《鐵木前傳》,京劇《大將秦瓊》《還我河山》。2015年7月8日,九十歲的趙大民走完了充滿創作激情、喊出一腔熱血的藝術人生,然而他的不朽遺作在熠熠生輝,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舞臺上。
重劍無鋒 大巧不工
趙大民1926年生於河北省樂亭縣一個滿族的書香門第,家中的經濟生活雖不算富足,但是精神食糧卻十分充裕,炕頭堆滿六大才子書,父輩言談詩詞不離口,他的童年是在汗牛充棟的書垛中度過的。後來在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昌黎匯文中學時,接受的都是從北大、清華、輔仁聘請來的名流教師授課,古老經典的國粹遺墨、龍飛鳳舞的民族圖騰,劃過碑刻的歲月,成就了一代劇壇大師。
1944年是抗日的第七個年頭,常説“黑夜將曉風更緊,殘冬欲盡雪更寒”。日本法西斯在做垂死掙扎。那時趙大民家鄉已開闢了抗日地區,成立了“昌樂(昌黎、樂亭)聯合縣”抗日政權,主要活動在灤河以西,北寧鐵路以南,所以又稱“路南地區”。這一時期,樂亭縣委成立了知識界救國會(簡稱知救會),在其領導下又成立了“七月劇社”。他是知救會和“七月劇社”的一員。“憶昔風華正茂,轉戰灤河兩岸,烽火抗敵頑。”
那年秋天,為爭取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中共黨組織把民眾文化教育作為鞏固和發展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一項重要內容提上日程,號召抗日遊擊根據地各村建立冬學委員會,開辦冬學民校,組織群眾利用農閒參加冬學活動。18歲的青蔥年齡,趙大民就扛起抗日小學校長的重任,他一面教書,一面參加七月劇社的編劇、演劇活動。抗日小學朝會和行進中演唱的歌曲相當雄壯,對小學生們也是一種堅決抗日的啟蒙教育。孩子們唱得特別起勁兒:“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出人出力上戰場,萬眾一心聯合起來,日本強盜難逞強。”
1947年,冀東十三地委成立“路南文工團”時,趙大民和朱燕合作創作了歌曲《歌唱毛主席》,由冀東十三地委文工團演出。建國後由“上海人民唱片廠”製成唱片,唱遍祖國大江南北。
櫛風沐雨 筆耕不休
1948年後,趙大民跟隨隊伍冒著敵人的陣陣空襲,徒步三天三夜到達唐山;1953年3月從秦皇島文工團調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分話劇、歌舞兩團),任話劇團辦公室主任、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天津市文化局黨委委員等職務。1959年根據特長和本人要求,轉為專業創作人員,主要從事編劇和導演工作。多年來共編、導戲劇三十余部。
在70年戲劇創作生涯中,佳作迭出,碩果纍纍。代表作《把一切獻給黨》《紅色工會》《飛雪迎春》《覺悟》《唐明皇與楊貴妃》等,影響了無數觀眾。他改編和導演的話劇《釵頭鳳》,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上演,便長盛不衰,成為天津人藝的經典保留劇目,也造就了幾代演員的成名。由他改編並導演,天津越劇團演出的越劇《紅樓夢》曾風靡津、京兩地,獲得了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高度讚賞。
在長期與舞臺不離不棄的日子裏,他遺忘了自己的年歲,堅持奮戰在藝術第一線。曾經因為編導雙棲,親歷親為,他在一次用對講機指揮綵排時,對講機出現故障——高分貝的噪音,使得一邊耳膜受損致聾,但仍在繼續著自己熱愛的工作。
作為全國知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的老人卻一直不思休憩,以旺盛的創作熱情,捧出一篇篇嘔心瀝血的新作: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京劇《華子良》獲得文化部文華大獎;被列入文化部話劇百年經典劇目的話劇《李叔同》;歌頌蘇武持漢節“敵營”十九年的詩體話劇《茂陵封侯》;還有謳歌樂亭“鄉親偉人”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為了完成高品質的創作,趙大民每每身體力行,多方查證,力求完美。為了寫實李大釗的光輝形象,他曾多次走訪和參觀烈士故居,三次造訪李葆華(李大釗之子),進行一週的長談。近年,他又寫出三個劇本:《鐵木前傳》《精忠報國》《大將秦瓊》。這些戲他都融入了對人生的思考,投注了對生命的感悟。
當歲月遠去,青春不在,他不負匆匆流逝的時光,用心靈與古賢唱和,用靈魂與英雄相會,用真情與民眾交流,留給人們大量經典名篇和無限記憶,僅以此文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