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道雖邇,不行不至”——記市政協委員、上海師範大學資訊與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張玉萍
兒時的張玉萍,視野中能望見的,多是荒蕪的戈壁灘;耳朵中能聽到的,多是嘹亮的軍號聲。
張玉萍的父親是西北某國防基地的一名運輸兵。與當時投身國防事業的多數人一樣,父親把自己的青春,全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未來。
作為隨軍家屬,張玉萍的童年是在新疆的戈壁灘度過的。生活條件的艱辛自不必説,而當地的教育資源,更是無從談起。小學時,張玉萍就讀的是部隊的子弟學校,教師都是從隨軍家屬中抽調的,連專業都談不上。
如果按現在的標準來看,她絕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但張玉萍用她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要成功,更重要的是信念。
堅持學習,成為佼佼者
1984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提出“電腦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那一年,電腦課程首次進入上海的高中課堂,翌年成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正在人稱“東方底特律”的湖北省十堰市讀大學的張玉萍,課程表裏也出現了電腦課程,教授基本的電腦語言。但當時社會上能用到電腦的地方可謂鳳毛麟角。對很多人來講,這門課學了也就學了,卻沒什麼實際用處。
張玉萍卻敏銳地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前景。做畢業設計時,她把自己所學的編程知識落實到了應用上,用電腦輔助設計翻鬥車起鬥結構,在同輩中可謂首開先河。
畢業後,張玉萍留校任教,此後又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攻讀碩士。1996年,她得到了赴德國深造的機會。這是一次改變她思想的遊學。
德國是汽車製造強國。張玉萍所在的院係就與寶馬公司有合作關係。她發現,學校裏的老師不像中國的老師那樣都是純粹的“學院派”,他們都來自工廠第一線。張玉萍曾就讀的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製造係,與東風汽車公司也有緊密的合作關係,老師也有很多到車間實踐的機會,“但我們的老師到工廠裏,基本上是‘袖手旁觀’,以理論指導為主,不動手參與。而德國的老師理論不弱,動手能力也一流”。
在汽車工業中浸淫多年的張玉萍馬上發現了國內的短板。更讓她感到緊迫感的是:寶馬公司當時的設計已經開始普遍採用網路技術,這在國內完全還是一個新鮮的東西。
這次的留學經歷,讓張玉萍眼界大開。深感“學海無涯”的張玉萍做出一個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年齡已經“奔四”的張玉萍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攻讀電腦輔助設計方向的博士學位。
如今,她已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獲專利授權七項,軟體著作權八項。這位從西北邊塞走出來的小女子,追逐著科技發展的腳步,最終成了行業內的佼佼者。
承擔教學,做好諸課題
聽過張玉萍汽車機械方面專業課程的學生都會印象深刻,她將汽車上的新技術、新應用引進課堂,在教學實踐中展開了市級重點課程《汽車電器與電控技術》建設,激發了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她把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前輩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歷程,以及中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會在自己的課程中,令學生們眼界大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這也是她承擔的學校教學創新任務之一。
作為市政協委員、民革上師大支部的主委,張玉萍被人們寄予的期望似乎不僅僅是本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從2012年開始,她多次承擔學校的“校黨委出題,黨派調研”課題,寫出了《基於社會需求的高校工科應用型人才教學培養模式探研》等兩項報告,合計八萬餘字,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獲得了學校、學院各級領導及同事的一致好評。
上海師範大學有一個很有特色的統戰工作項目:中共校黨委領導與各民主黨派每兩月舉行的專題座談會。這個“雙月座談會”主題範圍很廣,比如“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流本科建設”“優化學科佈局,提升研究水準”,等等。對這個校園內的“參政議政”平臺,張玉萍不敢懈怠,她每次都會認真調研、積極建言,還會根據不同主題,拉上組織內有相關經驗的民革黨員一起參加,讓大家都“開動腦筋”。
民革組織的參政議政任務,張玉萍更不含糊。她帶頭撰寫社情民意資訊,2014年撰寫的《關於政府加大對常規教育經費外追加教育投入資金使用監管力度建議》還獲得了民革市委年度優秀表彰。
張玉萍是今年才開始擔任市政協委員的。一上任,她立刻拿出了自己做學問的那股認真勁兒,做調研、寫提案,忙得不亦樂乎。前不久,她跟隨市政協調研組到西藏調研,感觸頗多,在路上就醞釀了一篇提案,呼籲重視通過各種渠道鼓勵、吸引內地青年赴邊疆遊學、就業甚至創業,為急需新鮮血液的邊疆地區和人民送去希望和未來。
“看著很多邊疆地區到現在還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我覺得很心酸。”張玉萍説,她到現在仍有“邊疆情結”。她期待著邊疆的未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也會有日新月異的變化。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句出自《荀子·修身》的格言,被張玉萍當作人生信條。正是以此為戒,她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