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經貿舉辦“改革開放的邏輯”學術論壇

發佈時間: 2019-01-03 09:02: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萬陳芳 | 責任編輯: 王靜

中國網訊 12月30日上午,一場以“改革開放的邏輯:中國道路的思考與展望”為主題的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學術論壇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主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經貿研究基地共同承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科研處、雜誌總社、出版社共同協辦。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淼,北京市委宣傳部處長馮獻省出席論壇,論壇開幕式由校黨委副書記徐芳主持。

校長付志峰致歡迎辭,他介紹了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並歡迎各位領導、專家出席本次論壇。

張淼在致辭中肯定了首經貿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以及高端智庫等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認為此次論壇的舉辦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思考與展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校黨委書記馮培介紹了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經貿研究基地的建設情況。馮培介紹,自成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批19家研究基地之一以後,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研究基地建設,將其列入了學校年度工作重點,研究制定了學校《研究基地建設方案》。馮培表示,在2019年,首經貿研究基地將發揮專家庫作用,整合全校各學科專業資源,把課題研究做深、做實、做出特色,真正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釋好,把首經貿研究基地建設好。

為總結和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市委宣傳部設置了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北京影視出版創作基金重點扶持項目,首經貿雜誌總社和出版社有兩個項目獲得立項,馮獻省為這兩個項目進行了授牌。

隨後進入主旨演講環節。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聘教授賈康,中國中東歐事務特別代表、原中國駐捷克和羅馬尼亞特命全權大使霍玉珍,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楊瑞龍,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趙曉雷,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賴德勝,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宣部馬工程首席專家陳彥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經濟與管理研究》主編楊春學先後作主旨演講。該環節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科研處處長姚東旭和金融學院院長尹志超共同主持。

賈康在演講中談到,從全面實現小康再往前看十年左右,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井的歷史關鍵期。我們接下來這十年只有持續、深入地推進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成長為高收入經濟體,才可以乘勢在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賈康認為,在未來發展中如何確保中國在改革深水區順利衝過“歷史三峽”是關涉“中國抉擇”的真問題。

霍玉珍以自己近40年外交生涯的親身經歷,闡述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她還就未來中國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合作平臺拓展中國外交工作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楊瑞龍指出,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的經濟學家需要做的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合理地運用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把中國經驗理論化。楊瑞龍認為,只有深入實踐,發現現實,研究現實,把它總結出來,作為一塊磚、一塊瓦添加到中國經濟學建設的大廈當中,才有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具有獨特分析框架、邏輯體系和研究範式的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體系。

趙曉雷從金融端與産業端兩個維度分析了我國經濟去杠桿的路徑。他指出,為實現經濟去杠桿,金融端需要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強化金融監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産業端則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援産業轉型升級。

賴德勝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就業市場的變化,探討了就業背後的經濟邏輯、政治邏輯。他指出,我國過去40年就業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其背後的理念是就業的市場化、一體化、法制化和優質化。賴德勝還對當前如何提高就業品質,提出了六個方面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陳彥斌探討了當前如何加大宏觀政策調整力度推進經濟發展的問題。他指出,宏觀政策雖不能夠解決長期問題,但可以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為進一步改革贏得寶貴的時間窗口。他還針對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楊春學指出,中國經濟學家群體對改革開放40年的貢獻,可在他們踐行“經世濟民”這一對經濟學的獨特理解中充分體現出來。他們不斷突破意識形態的藩籬,突破知識和思想瓶頸,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經濟學自身也獲得了“鳳凰涅槃”般的再生。

論壇吸引了首經貿不少師生參加,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網等十余家媒體記者共同與會。(本文參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