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定點幫扶沿江衛生院工作紀實

發佈時間: 2018-12-29 10: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今年是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定點幫扶都江堰市沿江衛生院20週年,回望幫扶20年,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一茬接著一茬幹、一以貫之幫到底,沿江衛生院的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創了定點幫扶鄉鎮衛生院的新模式。

時間的刻度是最客觀的記錄者,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來臨之際,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又迎來了一個關鍵時刻。這一時刻,旗幟飄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多黨合作展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一時刻,信心激蕩,報國之情、為民之志化為智慧和力量。這一時刻,民族復興偉業風帆正滿,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定點幫扶工作在新的歷史起點,再次起航!

這是砥礪奮進的20年。在農工黨中央的大力支援下,在農工黨四川省委會的堅強領導下,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廣大農工黨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通過籌集幫扶資金、捐贈各種物資設備開展醫療技術指導講座,幫助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等手段,改善了沿江衛生院的硬體條件,提升了軟實力,為沿江群眾就近就醫,享受良好醫療條件,解決就醫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帶來了實惠和福音。

這是敢為人先的20年。農工黨上下一心,共同發力,構建了中央督導、省上掛鉤、一個中心、多點支撐的“四級聯動”幫扶機制,層層壓實責任,針對沿江衛生院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沿江衛生院的痛點在哪,幫扶的重點就跟進到哪,工作到哪,確保真正幫到點子上,扶在關鍵處。

這是只爭朝夕的20年。農工黨成都市委會開創了物質幫扶、技術幫扶、管理幫扶、教育幫扶的“四輪驅動”幫扶方法,從輸血到造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20年來,農工黨成都市委會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目標。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農工黨定點幫扶沿江衛生院這段佳話始於1998年,回想起20年前聽到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在鄰鎮進行專家義診活動,自己就馬上騎上自行車前往請求農工黨的幫扶的那段往事,沿江衛生院的老院長孫仲文感概萬千:“沒有農工黨的支援與幫扶,便沒有現在的沿江衛生院,農工黨的恩情沿江衛生院永世不忘”。

這是從未忘卻的牽掛與使命。從1998年開始,通過20年的艱辛探索和幫扶實踐,使沿江衛生院從僅有四名醫師,只能診治傷風感冒的小診所到升級成為集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於一體的服務三個市(區)、6個鄉鎮、近20萬群眾的都江堰市第七人民醫院。沿江衛生院的每一步邁進,都浸透著農工黨人為實現人民群眾的健康夢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奉獻和犧牲。作為以醫藥衛生界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參政黨,在國家遭受重大災害侵襲,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時刻,農工黨始終第一時間挺身而出。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農工黨中央號召全黨各級組織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努力幫扶災區重建,向災區踴躍捐贈款物,其中有130萬元特殊黨費定向捐獻給沿江衛生院進行援建。

摸清“病根子”,才能開對“藥方子”。早在上世紀90年代,農工黨中央就將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水準確定為全黨各級組織社會服務部工作的重要課題。為摸清情況,農工黨中央及各級組織就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調研中得知,鄉鎮衛生院面臨的困難幾乎一致:缺資金、缺設備、缺管理、缺人才。為整合全黨資源,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發揮界別特色優勢,2003年10月,在農工黨全國社會服務工作會議上、發出了在社會服務工作中開展定點幫扶鄉鎮衛生院工作的號召。這項工作得到全黨各級組織的積極響應,並在全國各省、區、市全面展開。2004年9月,農工黨中央在成都都江堰召開農工黨全國定點幫扶鄉鎮衛生院工作座談會,再次強調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的認識,同時就如何做好這項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農工黨成都市委會積極響應農工黨中央號召,堅持問題導向,秉承科學詢證精神,注重解剖麻雀,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圍繞如何做好定點幫扶進行了廣泛、深入、反覆的調研。面對城鄉公共服務分配不均衡、農村醫療服務欠賬多、農民急需的醫療服務缺失、公共醫療事業支出保障不足、鄉村醫護人員業務素質較低等現實問題,農工黨成都市委會逐步探索形成了“聚焦民意、縮小差距、科學發展、持續用力”的幫扶理念,決定針對群眾所需所盼提升沿江衛生院醫療水準,導入優質資源縮小城鄉公共醫療水準差距,引導各級幫扶工作科學化、可持續化,探索出一條鄉村醫療衛生幫扶的新路子。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充分整合資源,構建了“中央督導、省委會支援、市委指導、多點支撐”的“四級聯動”機制。定期邀請農工黨中央領導到沿江地區走訪調研、督查幫扶,主動爭取政策支援。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均對幫扶沿江衛生院工作做出過重要批示。農工黨四川省委會每年召開專題會議,對沿江衛生院發展規劃、技術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給與指導,並及時幫助解決醫院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堅持以農工黨都江堰市總支為實踐中心,將沿江衛生院建設作為品牌工程,歷任主委掛鉤督辦,做到年年有計劃、季度有反饋、月月有跟蹤。與此同時,整合農工黨醫院支部資源,建立醫療專家資料庫,統籌制定幫扶計劃,各支部輪流到沿江衛生院開展送醫下鄉、技術交流、指導培訓活動,為沿江衛生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農工黨成都市委會著眼常態長效,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實施物質、技術、教育、管理幫扶“四輪驅動”幫扶方法,激發沿江衛生院發展內生動力。20年來,累計捐贈藥品價值300余萬元、醫療設備5台件,修建業務用房650平米,沿江衛生院就醫環境逐漸得到明顯改善。每月趕集日,組織相關專家、名醫在沿江衛生院開展送醫下鄉活動,累計組織市內各大醫院名老專家上千人次參加義診。採取組織講座、“傳幫帶”等形式,深入開展專業知識、臨床技能培訓教育,特別是利用專家到院機會,開展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培訓指導和現場教學。同時,堅持選送醫護人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醫院進修,進一步提升沿江衛生院“造血”能力。幫助完善衛生院管理及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文書資料,完善院內卷宗管理,推動衛生院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督促醫療核心制度執行,建立權責清晰、管理科學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探尋幫扶歷程,必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許許多多醫療衛生戰線上的農工黨員把人生理想融入到沿江衛生院的幫扶事業中,他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成都乃至整個四川,已故國醫大師王靜安可謂當之無愧的中醫泰斗,他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病痛的事跡至今依然在川蜀大地廣為傳頌。當年王老在沿江衛生院開展義診時已年近八十,每次老人家來坐診,沿江的老百姓都奔相走告,他所在的診室經常被前來看病的群眾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得水泄不通,名義上老人家每次坐診只有半日,但他仁心仁術,中午從不休息,生怕落下一個看病的患者,直至下午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才拖著疲憊的身體結束義診。

農工黨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支部副主委、泌尿外科主任醫師虎華靜是幫扶沿江衛生院堅定不移的支援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他負責對沿江衛生院外科方面的幫扶和培訓,帶領沿江衛生院闖過了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成功開展了第一例前列腺手術,逐步開展了膽囊炎、闌尾炎等常見外科手術,實現了外科手術從無到有、從小手術到大手術的跨越式發展。

水電十局醫院退休主管護師、農工黨黨員吳衡碧原本打算退休後頤養天年,在農工黨組織的召喚下從2010年4月開始,每週在沿江衛生院義務蹲點規範護理工作,這一堅持就是近兩年時間,在沿江衛生院她對護理工作建章立制,手把手的對衛生院的護理工作進行傳幫帶,使沿江衛生院的護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幾千年滔滔不息,岷江水澤被沿江沃土,20年時序輪替,農工黨幫扶初心不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變化的是星辰歲月,不變的是農工黨愛國奮鬥的使命和精神。農工黨成都市委會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沿江模式的精神傳承下去,使沿江模式的效果保持下去,把沿江模式的方法推廣下去,充分發揮醫藥衛生領域界別優勢,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為成都市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