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調研助力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工作

發佈時間: 2018-12-26 09:4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廉維亮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原標題:來自2800萬棵大樹的思考

——民建中央“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調研綜述

2016年,有約292萬平方公里森林1750多萬棵大樹,被製作成250萬噸的紙箱,送往了千家萬戶。這期間,還需要消耗125萬噸煤,2.5億噸水。

沒錯,這就是兩年前中國快遞業紙箱消耗的自然資源。那一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還消耗了編織袋約32億條、塑膠袋約68億個、約37億個包裝箱和3.3億卷膠帶。

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400億件,約消耗塑膠快遞袋達到80億個,快遞包裝箱40億個,需要消耗250萬噸以上箱板紙。

2018年的數據還沒出來,可以借助一個指標數據估算,某知名電商的2018年“雙11”的交易額達到2135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26.93%。

因循著這個數據推算,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至少有2800萬棵大樹變成了我們的快遞包裹,超過100億個塑膠快遞袋、50億個包裝箱,52億條編織袋、5.35億卷膠帶,嚴嚴實實地包裹著我們淘到的寶貝安全到府、順利簽收。

■2800萬棵大樹,好像同時在敲我家的門

“2800萬棵大樹,好像同時在敲我家的門。”這是記者與民建中央調研部工作人員演算過後,她不由自主帶著冷氣發出的感慨。

這一年,下班回家收快遞,早上出門扔紙箱、塑膠袋,幾乎成了她每天的常規操作。你扔我扔大家扔,扔來扔去,扔出了這樣一組駭人的數據。這一年,她也作為民建中央“切實採取措施,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題調研組的成員參加了在北京、深圳等地的調研。

這個專題調研組由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世傑帶隊。9月,專題組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與政府部門、高等院校、電商平臺、物流包裝企業的專家共商我國快遞包裝行業發展的情況和問題,並先後赴京東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調研座談,了解企業在推廣綠色包裝、減少快遞包裝垃圾污染方面所做的工作。

10月,專題組赴廣東深圳,實地考察了順豐速運集團和萬億運營科技有限公司,並與政府有關部門召開座談會,討論如何給快遞“增綠減負”。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李世傑坦言調研看到的情況讓人感覺助推快遞業綠色發展迫在眉睫。

現在,大中城市清運生活垃圾的增量90%以上是由快遞包裝帶來的。膠帶、塑膠袋等快遞包裝産生的垃圾難以有效降解,不僅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也推高了資源環境的運維成本,減少快遞包裝污染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重視污染防治的各個方面。

“中共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中,快遞業的綠色發展貌似是一場小規模局部戰鬥,但這一戰意義非同小可,看似小切口,實則大問題。”李世傑分析,快遞垃圾污染是距離群眾生活最近、人民感受最直接的問題,切實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對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問題持同樣態度的還有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12月13日下午,他專門率隊前往民建中央拜訪,就減少快遞包裝污染、推進行業綠色發展與調研組進行了深入座談,聽取來自民主黨派的“好點子”。

四天之後,馬軍勝又出席了汪洋主席主持的全國政協第二次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會,這個會的主題同樣是“推進快遞行業綠色發展”。政協和民主黨派同時聚焦這個問題,馬軍勝感到的不是週轉赴會的壓力,他聽到了很多好的建議,對於完善新近下發的《快遞業綠色包裝指南(試行)》大有裨益。

根據這份指南,規定了行業綠色包裝工作的目標,即快遞業綠色包裝堅持標準化、減量化和可迴圈的工作目標,加強與上下游協同,逐步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

可以説,問題已經擺在各部門和各方面人士的面前,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凝聚各方共識、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快遞包裝過度、加劇環境污染已經引起各方重視,政府、企業、消費者對這一問題都有切身感受,對於要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基本形成共識。

■政府企業消費者達成綠色快遞初步共識

有問題意識,有初步共識,問題就看到了解決的希望。

在政府層面,已有多項措施鼓勵發展綠色包裝。2016年制定《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2017年發佈《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第697號國務院令通過了《快遞暫行條例》。

根據《快遞暫行條例》,國家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採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和再利用。

調研組深入到電商和快遞企業,同樣了解到企業層面也在不斷探索通過改進技術,推動快遞包裹採用綠色包裝。

在京東集團,工作人員向調研組一行詳細介紹了自主研發的生物降解包裝袋,有了這種包裝袋,2016年以來,京東的快遞包裹累計減少碳排放10噸,同時,封箱膠頻寬度降低15%並規範打包操作,每年減少使用膠帶數億米。

在阿里巴巴集團,調研組詳細詢問了旗下菜鳥網路發起的“菜鳥綠色聯盟”和“綠動計劃”。2017年,菜鳥電子面單覆蓋約220億包裹,幫助節省紙質運單200多億張。

在深圳,調研組走進順豐速運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服務中心,了解到2017年順豐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塑膠減少9萬噸、紙用量減少3.5萬噸的包裝減量化成效。

“我們還在順豐和萬億科技等企業了解到,目前正在推廣的免膠紙、免內填充、折疊便捷、能迴圈使用50次的豐BOX包裝箱,與租賃運營服務模式相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快遞包裝綠色發展。”調研組成員孫敏奇説。

除了政府和企業,消費者也是推動這項工作的關鍵。

隨著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提升和消費品日益豐富,消費者在享受電子商務便利的同時,也必須處理大量快遞包裝垃圾,包裝垃圾的增加也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不便,而生活垃圾的增加對居住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日益顯現。

通過調研,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處長、民建中央能源與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楊尚寶感受到消費者同樣有減少快遞包裝污染的意願。“減少環境污染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觀需求,消費者願意在保證商品運輸安全的前提下減少過度包裝、迴圈使用包裝産品、加強包裝垃圾的回收處理。”

這方面,同樣讓一些新興企業看到了商機。一家叫做小黃狗的企業開發了“智慧回收+支付收益”的模式,短時間就吸引超過47萬社區居民參與,幾個月時間裏小黃狗累計回收廢品2673噸。

■結合探索經驗儘快制定綠色快遞“新國標”

制定統一標準,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快遞業綠色發展已成共識,但如何“綠”起來,還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規範引領。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電商、快遞企業已經不約而同在快遞包裝上朝著減量化、迴圈化、替代化方向努力。

“各村都有高招,但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這種情況雖然有利於促進市場良性競爭,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力、物力、智力、財力資源的消耗和浪費。”調研組成員何瓊分析,因缺少統一標準,難以形成從上游供應商到電商再到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體系內的包裝減量和迴圈利用,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包裝綠色、減量的問題。

調研組一路聽到大量來自企業的訴求,希望國家出臺統一標準,也都願意為此提供助力。

事實上,由原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佈的新版《快遞封裝用品》已經於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但由於新國標是推薦標準,以引導和鼓勵為主,推動效果不佳。“標準中缺少包裝尺寸等具體要求,尚未考慮到可迴圈包裝技術和應用標準,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存在標準體系不完整、標準水準滯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調研組認為,造成包裝過度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防止物流運輸的粗暴裝卸和暴力分揀,物流公司作業流程也缺乏規範標準。

基於上述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民建中央建議,要積極推動市場了解《快遞封裝用品》新國標,儘快使用新國標。同時有關部門要深入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包裝企業、快遞物流企業、消費者對新國標的使用情況、意見建議。

“在追蹤市場反饋的基礎上,要總結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和順豐、京東等快遞企業開展快遞綠色包裝應用試點工作的經驗,對標國際,及時細化快遞包裝的産品標準,按照市場需求豐富各種品類、各種規格的包裝標準,實施綠色包裝産品認證。”調研組成員劉國海説。

此外,調研組還提出,要根據市場實際情況,擇機推出強制性標準。規範快遞物流企業的工作流程,避免野蠻裝卸、暴力分揀,減少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破損風險。

■距離快遞真正“綠”起來,還有這些工作要做

推動快遞業綠色發展的路上,還有很多困惑和難題亟待破解。

企業在主動推廣綠色包裝、減量迴圈上不僅得不到額外優惠,還可能因包裝不夠精美而損失客戶。同時,綠色包裝推廣的初期,需要龐大的成本投入,除去科技研發投入外,包裝迴圈箱、生物降解快遞袋等成本都遠高於傳統材料,企業將承擔高昂的成本壓力。

調研組了解到,京東集團僅生鮮品類使用可降解包裝袋後,每年額外增加2000多萬元成本。順豐在“豐BOX”項目的預算投入2018年為0.55億元,2019年為1.5億元,2020年為3.5億元;在全降解包裝膠帶方面的預算投入,2018年為1.6億元,2020年將達到4億元。

大規模的投入既需要企業具備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又需要企業始終經營良好,保持雄厚的資金實力,但是目前很多快遞企業尚處於“量大利薄”的階段,較低的利潤率不足以支撐綠色快遞的研發和物料成本增長。

在與各家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坦誠交流之後,調研組做出研判,必須遵循新發展理念,通過政策扶持,引導鼓勵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感,積極扶持採取綠色包裝的快遞物流企業。如在稅收方面給予適度優惠,對包裝減量、減排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進行獎勵或補貼。引導環保、科技類産業基金和風投基金關注和投資快遞綠色包裝領域。

“要大規模使用電子面單,設計生産更多適合不同商品需求的箱型,減少填充物的使用,推廣可迴圈利用的環保快遞箱,減少編織袋和傳統包裝材料的使用,更多使用瘦身膠帶、可降解塑膠袋,從源頭實現減量、替代、可迴圈。”調研組建議。

推動任何一項事情,最關鍵的還在於人的意識。

儘管目前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整體意識有了很大提升,但具體到和快遞包裝相關的實際工作生活中,全社會綠色節能和環境保護的公共意識和精神還有所欠缺———

不少商家為了保證商品運輸的安全,包裝層層疊疊,膠帶纏了一圈又一圈,填充物塞了一塊又一塊,甚至有的商家只是為了“美觀”和“氣派”而過度包裝。

快遞員們主要依據快遞包裹收發件數考核業績,對於收件後主動回收包裝的意識還要培養。

消費者往往很難抗拒精美包裝的吸引,還是傾向於選擇包裝更複雜的商品,在丟棄包裝垃圾時,紙箱一般能夠進入相對完備的回收體系,其他包裝材料基本只能焚燒或填埋。

此外,推廣迴圈包裝箱和保鮮箱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公民素質,幾家快遞物流企業都表示回收率低是目前最大的擔憂。

這些憂慮,就像裹住綠色快遞發展的裹腳布和絆腳石。

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提高污染防治意識,營造提倡綠色包裝的社會環境。“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環境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減少快遞包裝污染雖然只是環境保護的一小部分,卻涉及生産、流通、消費、回收多個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調研組成員余渡元表示。

就如何加強全社會範圍的綠色快遞意識,調研組認為必須加強公眾宣傳和輿論引導。借助“618”“雙11”“雙12”等消費熱點時段,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網路媒體、公共宣傳欄等媒介,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宣傳典型案例、播放公益廣告等方式,用真實鮮活的數字和例子使消費者了解快遞包裝帶來的環境污染,增加消費者對綠色包裝效果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

此外,調研組還提出應當在中小學生中加強宣傳教育,培育青少年從小形成環保觀念,營造提倡綠色包裝、唾棄包裝浪費的社會環境,逐步使採用環保包裝成為消費者自覺性和習慣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