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軍:青春追夢“挑戰高速”

發佈時間: 2018-12-14 16:23:44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邢婷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中國何時能擁有自己的高速列車?

“讓我們將它變成可能!”

十幾年前,一個年輕人暗自立下的誓言如今早已成為現實。接下來的10年間,我國動車組速度從時速200公里、300公里到更高速度的飛躍,都能看到這個年輕人的身影。

他叫鄧小軍,第十三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現任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是眾人眼中那個“挑戰高速”的年輕人。

2004年,最初接到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項目設計任務時,鄧小軍就意識到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挑戰。

起初是對國外高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階段。外方一度自信地預言,中國對引進技術需8年消化、8年吸收,加起來至少需要16年。

鄧小軍坦言,當時自己和團隊壓力重重。50多萬個零部件,集機械製造、電力電子、資訊技術、材料科學、空氣動力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全新技術和産品,加之外方對技術的保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技術,鄧小軍和團隊以“拼命三郎”的勁頭投身工作。動車組上萬多張圖紙的設計和審核,150多項零部件的國産化,數百兆的電子數據記錄,見證著鄧小軍和團隊為此所付出的種種努力。

僅3年時間,鄧小軍和團隊就完成了所有原始圖紙資料和技術標準的消化吸收,打破了外方最初16年的預言。

2007年4月18日,中國首批國産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正式上線投入運營,其中,CRH2型動車組佔70%以上。在一片歡呼聲中,鄧小軍面對電視裏播放的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不容片刻喘息,鄧小軍再赴戰場。這次他和團隊面對的是時速3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的設計任務。

從時速200公里到300公里,不僅意味著速度的提升,更意味著中國高鐵由“中國製造”正式向“中國創造”邁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尤為關鍵。

從車體、轉向架、整合等關鍵技術入手,鄧小軍和團隊著手對每個部件進行相應的研究、分析和創新。

與此同時,設計理念也在大膽創新:車體外型採用流線型氣動外形,具有優異的空氣動力學性能,車內設有新型通風換氣系統、多媒體影視系統、真空集便衛生系統、個性化服務餐飲區等。

2008年年初,時速3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先後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環線、秦沈線和京津線實施型式試驗。

此時的北方正值寒冬,鄧小軍和團隊緊緊追隨動車組的試驗蹤跡,隨時頂著刺骨的寒風查看車況,深夜裏蒐集數據。而新風口、高壓互感器結構的改進,真空便器邏輯結構的改進等,正是在這樣的追蹤試驗中發現並實施的。

2008年7月1日,CRH2型時速3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在我國首條最高運營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客運專線投入試運作,最高試驗速度達到每小時385公里;8月1日正式載客運作。在鄧小軍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高鐵再一次在世界舞臺上散發出耀眼光芒。

鄧小軍並未止步。這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依然行進在“挑戰高速”的道路上。

接下來,鄧小軍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的方案和技術設計工作。系統提出採用全新的尖梭型流線型頭型、大圓弧斷面車體、高柔性空簧轉向架、雙弓受流(長編組)以及中空型材複合地板結構等系列工程方案,解決了列車高速度、高頻交匯、通過長隧道等環境帶來的系列技術難題。

僅圍繞車頭頭型的氣動性能研究,鄧小軍和團隊就進行了17項75次倣真計算、760個不同運作環境的氣動力學試驗和60個工況的噪聲風洞試驗,完成了520個測點的22項線路測試,頭型技術分析報告達5萬字。

最終,CRH380A型列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等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創造了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最高運營速度紀錄。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産權,已形成專利181項、標準189項。如今,CRH380A型高速動車組儼然已成為中國高鐵的“名片”,被國家領導人多次向世界推介。

作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兩個國家級技術平臺的常務副主任,10年間,鄧小軍主持建立起結構強度、車輛動力學、流體力學、噪聲、電氣工程、人機工程、工藝、系統優化8大倣真平臺,形成了涵蓋30個專業方向的倣真分析能力,並建成了系統整合、結構強度、可靠性、人機工程等領域的18個試驗平臺。如今,他所在的公司已成為我國高速列車研發基地和技術創新的領跑者。

在一次次對前沿科技的攻堅克難中,鄧小軍不僅自身科研能力過硬,他所帶領的團隊同樣以高效和團隊精神而聞名。

“動車組固有的特性,很多值得年輕人學習,比如,它雷厲風行的速度、分散動力合成的團隊精神等。我常常鼓勵團隊青年,要像動車組一樣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團隊的優勢和力量,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實現人生自我價值。”鄧小軍説。

在鄧小軍“傳幫帶”的影響下,團隊成員如今人人都能在業務上獨當一面。

回顧既往的奮鬥歲月,已成長為公司副總經理的鄧小軍感慨:“是高速動車組這一平臺成就了自己,作為年輕人,能使自己的青春與我國的高速列車事業共奮進是一種無上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