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界別主題協商座談會綜述

發佈時間: 2018-12-10 08:5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汪俞佳 | 責任編輯: 王靜

“要深刻認識促進交往交流交融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共同繁榮的核心舉措,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積極營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環境。”

……

11月3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閉幕的第二天,一場題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界別主題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如期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的一番懇切話語,一語中的,引起與會者的深刻思考。

探索界別協商的有效形式,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次界別主題協商座談會正是全國政協民宗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關於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突出雙向發力,著力打造精品對口協商平臺的工作創新。

“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反映所聯繫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言獻策。”全國政協民宗委主任王偉光話音剛落,委員們和專家學者便踴躍發言,獻計獻策;另一頭,部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也坦誠回應,商討對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這是‘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報告。”十二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在會上表示,這段論述是我們在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總走向,也是我們認識、應對民族領域複雜問題的總遵循。“民族工作各領域都應體現‘交往交流交融’導向。”

朱維群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普遍認同。大家表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如何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鄂義太委員認為,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要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民族工作全局角度思考問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鄭大發委員認為,“我們既要承認‘多元’存在的客觀事實,更要強調認同‘一體’對於維護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不要讓孩子只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長期在高校任職的牛汝極委員對深化高校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體會頗深。他認為,教師與各族學生建立聯繫,結對子、交朋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種子于無形中在各族師生的心田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努力的方向。“要引導高校各族學生牢固樹立‘五個認同’,加強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紮實做好師生結對子、交朋友工作。”

■多措並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貧困已久、産業落後、語言不通……制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難點問題,成為與會者共同發聲的焦點。大家的思考是一致的——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開關。

今年4月,安阿玥委員到河南平輿進行幫扶工作,當地一個“回民村”前後20年的巨大變化給他很大啟發。“20年前這個村很貧窮,隨著近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問題重視和所有扶持政策出臺,現在這個村的經濟收入逐步上升,開放包容程度也擴大提高。”安阿玥認為,應對這些典型案例充分研究,找出規律性的工作方法,以點帶面進行推廣。

“今年9月,新疆提前2年實現了學前、義務教育段和高中起始年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穆鐵禮甫·哈斯木委員的一番話,引得與會者頻頻點頭。大家一致認為,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意義重大。

不過,一些民族地區仍存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師嚴重短缺的問題,穆鐵禮甫·哈斯木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支援力度,不斷提高普及和應用水準。

“今年5月我到雲南怒江走訪貧困戶,車子無法開到村裏,我們走了近1個小時山路才到傈僳族老鄉家,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山裏,叫他們怎麼與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呢?”黃麗雲委員神色凝重。

當前來看,民族地區的貧困已經成為嚴重阻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包括黃麗雲在內的多位委員都提出,應加大産業扶持、培育力度,使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有穩定持續的收入,讓他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有經濟能力走出去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用改革開放成果。

■為交往交流交融營造良好環境

座談會上,與會者都提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地區封閉的打破,各民族將更多更廣更深刻地交往交流交融,這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民族工作如何順勢而為?大家認為,著力營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環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我是蒙古族,小時候都是聽‘胡仁烏力格爾’長大的。”阿拉坦倉委員口中的“胡仁烏力格爾”(蒙古琴書),是蒙古族傳統文化中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它既有反映蒙古族歷史的《江格爾》等英雄史詩,也有《三國演義》等大量古典名著,在題材和音樂等方面都吸收了多民族曲藝精華。”

阿拉坦倉認為,進入新時代,將新的發展理念、新的技術手段、新的表達方式與這樣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於實現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多元一體”的民族交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約爾古麗·加帕爾委員進一步認為,在推進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重視保護文化遺産和優秀的傳統民俗民風,“尤其要注重延續必要的與新時代價值觀並無衝突和矛盾的儀式活動”。

“做好網路輿論宣傳和輿情引導,營造良好的網路空間環境,對於夯實民族團結思想基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秀軍委員建議,繼續發展壯大民族團結進步的網上輿論陣地,擴大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創新成果和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産品網上傳播。

青覺委員也有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在於不同民族之間有足夠的文化接觸、文化溝通、文化理解與文化欣賞。他建議,組織人員系統深入研究文藝、體育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形式、內容,創新相關載體與渠道,開發更多資源,利用融媒體建設發展契機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傳播。

在交流中思考,在碰撞中探索,通過界別主題協商座談會這個平臺,與會者認識問題更加深刻,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建言獻策更加有力。“今後,我們還將繼續豐富協商形式,更多搭建協商平臺,把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對政協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把海內外中華兒女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馬飚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