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邦談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係發展

發佈時間: 2018-12-07 10:50:21 | 來源: 團結報 | 作者: 蔣天羚 邵宏華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今年2月,大陸多個部門聯合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幾個月來,各部門、各地區積極跟進,並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推出了多項落地細則。這些舉措的不斷出臺,受到了廣大臺企臺胞的熱烈歡迎。這項讓台灣同胞享受實惠的政策紅利,只是改革開放40年來兩岸關係向好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改革開放40年兩岸關係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助力者,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談到4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取得的歷史性進展,感慨萬千。近日,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聽他講述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係由“破冰”到“三通”,由《反分裂國家法》到民革中央對臺工作的點點滴滴,一起感受40年來兩岸同胞由敵意隔閡到相親相融,從“老死不相往來”到“兩岸一家親”,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展望祖國和平統一的美好願景。

“三通”拉近了兩岸民眾心靈上的距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兩岸的情況還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互相之間幾乎沒有什麼聯繫。”

深秋的下午,陽光明媚。在民革中央機關辦公室裏,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與記者談及兩岸關係40年來的發展變化,仿佛沉浸在歷史記憶的長河中,語調沉穩緩慢:還記得,那時候,我家裏一些遠在台灣的親友寫信來,還不得不把信從台灣寄到美國,再繞個大圈由美國的親友把信寄到大陸,“現在想起來,我們都覺得真不容易,但確實是那個時候的真實狀況。”

鄭建邦1985年進入民革中央機關工作。那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共和國首任郵電部部長朱學范多次疾呼兩岸要實現“三通”。這件事讓鄭建邦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三通”的概念對許多人來説都比較新鮮,大學畢業工作不久的他還不太明白“三通”指的是什麼。但很快他就認識到,這是兩岸幾代人數十年來的共同期盼。

鄭建邦説,從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到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概念;從1992年11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九二共識”,到2005年4月,胡錦濤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會談,實現了60年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主要領導人的首次會談,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加坡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兩岸關係發展取得新突破,再上一個新臺階。幾十年來兩岸關係的改善並不斷向前發展,證明了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鄭建邦回憶説,上世紀80年代初,開放兩岸探親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政策推動下,在大陸各界的持續呼籲和部分在臺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台灣當局終於同意開放去臺老兵赴大陸探親。

1987年10月15日通過《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翌日,國務院公佈《關於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自此,兩岸關係正式“破冰”。到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完全實現直接雙向“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一個嶄新的時代終於到來。

“直接‘三通’,將兩岸關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鄭建邦還記得,1999年他第一次去台灣時,早上天不亮就出發,要先到香港轉機才行。那天到達台灣桃園中正機場時,外頭已是華燈初上。而兩岸直接“三通”以後,早晨乘坐飛機出發,中午就能在台北吃飯,辦完事晚上就能回到北京。鄭建邦説,直接雙向“三通”不光拉近了兩岸的空間距離,也大大拉近了兩岸民眾心靈上的距離。

鄭建邦説,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幾十年來,兩岸關係雖然歷經風雨坎坷,但兩岸民眾的命運始終緊密相聯,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在十九大報告精神指引下,大陸相繼出臺多項惠臺政策,給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帶來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受到了廣大臺企臺胞的熱烈歡迎。

民革對祖國統一工作有一種天然的熱情

“應當説從民革成立的那一天起,70年來,民革的歷屆前輩和領導,各級民革組織,都對民革的祖統工作有一種天然的熱情。”談及民革中央的前輩,鄭建邦的話語充滿欽敬。他説,為推動祖國統一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仿佛是生長在民革黨員血液裏的歷史使命——天然而堅定。

1985年來到民革中央宣傳部工作,4年後到擔負祖統工作任務的民革中央聯絡部工作,1993年主持聯絡部工作,2010年成為民革中央副主席後又分管祖統工作,如今已是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的鄭建邦依然領導著這方面的工作。他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係的巨大變化,見證了30多年來民革中央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的每一份努力。

今年10月18日,第五屆“華燦獎”頒獎儀式在四川成都舉行。和往屆一樣,鄭建邦早早就出現在現場,為兩岸的青年設計創新者“站臺、鼓勁”。5年前,基於為兩岸青年搭建一個發明創造並走向市場轉化平臺的想法,鄭建邦一手創建並栽下“華燦獎”這棵幼苗 。本屆“華燦獎”徵集的作品數量屬歷屆之冠,受到了更多兩岸青年的關注。鄭建邦言語之間充滿喜悅。他説:“讓我欣慰的是,‘華燦獎’的影響力已從最初的星星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在兩岸青年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對“華燦獎”濃濃關懷之情的背後,是鄭建邦對兩岸青年能夠越走越近的殷殷期待。

多年來,民革中央牢牢把握兩岸人民交流溝通的歷史趨勢,為兩岸青年增進互相了解,融洽彼此情感搭建了許多平臺,設計的活動也更加接地氣,台灣青年可以全面地了解大陸。“華燦獎”只是民革中央眾多富有新意的品牌活動中的一個,“傑青糰”“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等一系列活動也備受各界歡迎和好評。

2000年,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提交的《關於儘快制定“反分裂國家行為法”的建議》,被列為特別重要提案,並進行專項研究和討論。後來,民革中央又陸續提出《關於進一步做好台灣中南部人民工作的建議》《關於做好台灣中間選民工作的建議》等,均得到當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這是民革中央從宏觀層面對兩岸和平統一提出的對策建議。

著眼于台灣同胞福祉的提案建議也不少。鄭建邦如數家珍地介紹説,這些年來,民革中央為讓台灣青年在大陸享有同等待遇,先後提出過許多建議;為台灣眾多中小企業在大陸更好地發展出謀劃策,包括金門供水都包含了民革智慧。他指出,“最近這幾年,民革中央根據兩岸關係發展形勢,落實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政策,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中共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重要論述,圍繞做實做好對台灣人民的工作參政議政,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為兩岸關係向前發展貢獻了民革力量。”

緊跟中共對臺大政方針,全力做好台灣人民工作

作為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參政黨,民革長期致力於推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不斷就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得到中共中央的採納吸收。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敏銳洞察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的對臺工作重要論述。通過不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臺系列講話精神,對於如何做好新時期對臺工作,鄭建邦向記者談到他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連在一起的。這個重要論斷指出了兩岸統一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二,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注重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與過去一般性的交流有所不同,這個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理念,為兩岸實現統一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兩岸經濟社會的高度融合,最終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心靈契合就是指兩岸同胞的心心相印。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為我們做好對臺工作指出了非常正確的方向,但要完成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四,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重大的場合特別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六個‘任何’可以説堅決堵死了‘台獨’分裂勢力,為一切‘台獨’妄想畫了一條紅線。從另一個方面講,我覺得這也是給未來兩岸的政治商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就兩岸的未來,特別是台灣的未來進行廣泛的溝通。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處於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的共同參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並貫徹到民革的對臺工作中去。”鄭建邦説。

鄭建邦介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重要論述,結合民革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民革提出了“三個堅持”,第一是要堅持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民革對臺工作的核心內容。第二是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民革祖統工作並使之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動力。第三是堅持把做好台灣人民工作,作為衡量民革祖統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三個堅持’呼應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對臺工作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爭取人心,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民革一直秉承著這‘三個堅持’的理念,推動民革的祖統工作。”鄭建邦説。

“毛主席講過,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就對臺工作而言,我認為,台灣的青年、大陸的青年應當是兩岸的未來。”鄭建邦説,進入新世紀後,民革中央將對臺工作的重點之一放在了台灣青年身上。以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為例,民革中央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有志於推動兩岸關係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參觀、學習和討論,不問政治色彩,用尊重、平等、真誠的心態歡迎他們來到大陸了解大陸,用他們自己的頭腦思考兩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