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者重返深圳地標 “建”證改革開放40年成果

發佈時間: 2018-12-06 09:36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王豐 | 責任編輯: 王靜

“‘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跡之旅”大型主題傳播行動7日來到深圳。由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職工代表、媒體記者以及工程建設者代表等40余人組成的觀摩團,先後走進騰訊濱海大廈、市民中心、大亞灣核電站等由中建二局承建的深圳新老地標,從建築的視角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果。

“當時,深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響徹在大家耳畔。要發展!要快!”回憶起30多年前的情景,中建二局老職工翟光恒依然記憶猶新。

1981年6月,一支來自中建二局的建築隊伍來到深圳,參與到早期的城市建設中,翟光恒就是其中的一員。這支隊伍建設了海灃苑、翠蘭樓、翠竹樓等一批住宅項目。

23層75米高的翠竹樓施工工期僅有18個月,這樣的速度對於當時的深圳來説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支剛剛參加完唐山援建的隊伍想到了在唐山陡河電廠180米煙囪施工中使用的先進液壓滑模工藝,他們率先將這項工藝創新地應用到民用住宅樓施工中,使建築速度大幅提升。從1982年6月開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樓主體結構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開創了三天一層樓的施工速度。

而在隨後時為亞洲第一高——384米的地王大廈的建設中,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兩天半一層的速度刷新了這一紀錄。自此,“深圳速度”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除了重返已完工的經典工程,建設者還和觀摩團一起走進了正在建設中的深圳坪山高新區綜合服務中心。作為建築業轉型的時代樣板,坪山高新區綜合服務中心正在創造新時代的“深圳速度”,該工程採用了“EPC+裝配式”施工模式,從建造到投入使用僅用8個月,比同類工程快3倍。

“施工現場上萬個構件,每一個構件安裝在哪?光靠人腦記肯定不行,我們每個構件都有獨特的二維碼身份證,掃一下就知道它的資訊,該去哪一目了然!”

該項目技術員黃嘉民介紹,速度奇跡的背後,靠的不僅是新技術,更是創新建造模式——預製構件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化施工。整個建築的模組早已在工廠預製完成,到了現場只用“組裝”成型。

據了解,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于4月底在雄安新區啟動了“‘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跡之旅”大型主題傳播行動,計劃利用8個月的時間,走進9個國家的40余座魅力城市,邀請專家、媒體、公眾共同見證海內外50余個超級工程的建設成果,了解項目背後的故事,深圳是此次行動的第19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