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燕:地方創新實踐與人民政協制度發展

發佈時間: 2018-12-05 08:5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王江燕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沒有地方的探索創新,就很難有頂層設計的發展完善,我國人民政協制度同樣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人民政協制度在這個制度體系中承載著非同尋常的時代使命,新的使命催生了人民政協制度在地方實踐的蓬勃活力。總結地方經驗,對於創新和發展人民政協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新時代新矛盾獻計出力

改革開放是一場全面深刻的、綜合性、動態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這一工程中,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和矛盾,但認清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關鍵。從改革開放之初確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到如今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説是一個從“量”到“質”的轉折。在告別短缺經濟後,人民群眾需要的內涵更加豐富、層次不斷提升,更多表現為精神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因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遠比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複雜、更具挑戰性。

人民政協履職的特點在於把握全局、體現前瞻性,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化趨勢必然會及時在政協履職中得到關注和回應。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基層政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重視。比如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推動群眾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普遍增強。發端于浙江台州的“民主懇談”就被學者譽為“基層實踐協商民主的典範”,這其中基層政協起到了重要作用。基層協商民主的遍地開花也促使更高層級的政治協商煥發出新的活力。廣東省2011年8月率先出臺《中共廣東省委政治協商規程》,明確規定了政治協商的原則,並對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基本形式、協商程式作了具體的規定,使政治協商成為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環節。到2013年年底,全國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制定了政治協商規程。政治協商從“可以協商”到“必須協商”。人民政協工作制度在地方實踐創新的基礎上,越來越成熟和規範。

中共十八大以來,人民政協紮根“中國式民主”的大地,推進政協協商民主的深入發展,迸發出聚焦新時代、助解新矛盾的履職生機與活力。人民政協的參政議政緊密聯繫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著眼“十三五”時期發展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為決策和施政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關注社會結構新變化推進制度實踐創新

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結構變遷,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組織分化。我國中産階層雖然在絕對數量上並不是最大,但從能量和影響力上他們是一個具有國際普遍性意義的重要指標。中等收入群體必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的堅實社會基礎,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從代際更替規律看,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屬性決定他們更加渴望一個公正的法治經濟和民主政治體制。應該説,中等收入群體的追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對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格局提出的新要求相一致,社會結構根本性變遷要求新時代政治發展必須要適應這一格局。

正是著眼于新時代政治發展的格局,人民政協組織在近些年來適應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在制度實踐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政協現象”。濟南市政協探索創建“商量”平臺,選擇關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題目,邀請政協委員、各界群眾、有關部門定期開展,新聞媒體全面參與、全程參與、有序互動,更廣泛、更充分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進共識,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向群眾延伸。如今,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濟南政協邀您來商量”的宣傳語和“商量”的LOGO廣為市民知曉。廣州市政協與廣州市政府在2018年共同確定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擴大基礎教育資源供給”等九項民生實事協商的題目,市政協發揮協商平臺的作用,政協委員起到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把群眾的呼聲心聲反映到政府職能部門,並將政府職能部門的措施意見及時反饋給群眾,增進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問題的解決。人民政協積極引導群眾的政治參與,開拓對政治權力運作的民主監督,推進政策制定和運作的公開透明,已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並在新時代政治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功能。

最大程度凝聚共識

打牢團結奮鬥的思想政治基礎

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歸根結底要發揮統戰功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爭取人心、凝聚力量。新時代統一戰線面臨的新形勢對人民政協團結和吸納不同政治和社會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新的社會階層,特別是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等成為統戰工作的重點團結對象。在代際更替的背景下,體制外群體的不斷擴大對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治制度的認同構成新的挑戰。隨著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心,中西制度競爭不可避免。尤其是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主戰場,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和我們面臨的“最大變數”。在多元複雜社會中如何打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並廣泛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共識是人民政協面臨的嶄新課題。

面對新問題、新挑戰,各地政協也在不斷開拓新途徑去做好統戰工作、凝聚時代共識。政協要畫出最大同心圓,黨的領導就是“圓心”,打鐵還須自身硬,“圓心”牢固,才能畫好同心圓。因此,加強政協組織黨的建設是做好新時代統一戰線組織工作的第一要義。許多地方政協將工作置於黨委工作大局中來謀劃,發揮政協黨組織的整體功能,努力把黨的主張通過民主程式轉化為政協組織的決定,把黨的決策部署轉化成為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思想政治共識和自覺行動,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機制。重慶市政協黨組建立了向市委請示報告工作制度和黨組請示報告清單制度。陜西省政協建立政協黨組成員聯繫黨員委員、黨員委員聯繫黨外委員制度,完善黨員委員組織關係雙重管理機制,切實加強政治引領,提升凝聚共識的能力。現在,以黨建引領學習,以學習促進黨建,在全國政協系統已形成共識。

人民政協的組織優勢、制度優勢為新時代協調處理多樣性的矛盾提供了有效機制,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優勢,以協商促進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協商是手段,凝聚共識、凝聚力量是目的。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人民政協應充分運用各種協商議政的平臺和渠道,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匯集智慧和力量。比如北京市政協多次在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上建言獻策。今年,圍繞科技創新中心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能協商議政,組織各類活動16次,累計425人次參加活動,包括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委員和市民主黨派成員。在前期調研協商的基礎上,委員從7個方面提出26條建議。通過政協這一平臺,形成共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統一思想,將社會各界的力量凝聚起來,使人民政協這一政治組織在新時代煥發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人民政協組織是包容性和多樣性的體現,“求同存異”是客觀要求,“善於求同”是主動作為。通過積極履職,新時代人民政協正積極致力於助推中共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下去,把各方面實現民族復興的智慧力量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團結積極力量、爭取中間力量、轉化消極力量,不斷彰顯統一戰線大團結大聯合的本質。(作者係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