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企業家要向張謇學習什麼?

發佈時間: 2018-11-12 18:01 | 來源: 經濟觀察網 | 作者: 蘇晶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今年以來,中國民營經濟實體遭遇市場、融資、轉型等一系列危機和困難,“國進民退”的傳言甚囂塵上。未來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困擾著民營企業家群體。

為了讓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企座談會,重申“三個沒有變”,強調“我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高度肯定改革開放40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對中國發展做出的貢獻;緊接著,11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聽取企業家意見,專家提出相關政策要更多向民營企業家傾斜、繼續完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等建議。

在應變克難之計,中央的鼓勵和支援之外,企業家精神的支撐顯得尤為重要。在11月10日至11日,在江蘇南通,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18年度論壇”上,眾多來自政商學領域的嘉賓一致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從張謇精神中汲取營養,以世界的眼光,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道路。

何為張謇精神?

江蘇南通人張謇是清末民初人士,他的標簽有很多,主要的有三個,即實業救國的民族工業家、“立憲之父”、教育家。

張謇開創了很多個“第一”:建設建設了中國第一個擁有城市規劃的近代城市,第一個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的縣級單位,創辦了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個紡織學校、水利學校、水産學校、航海學校、戲劇學校。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第一個氣象站,第一個測候所。他建設醫院、養老院、劇院,扶植了中國第一個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森林法》……

跟這些“第一”比起來,他的企業並不是很成功,他的代表性産業——大生紗廠,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就被債權人接管了。

事實上,張謇之所以被現代企業家們追溯為精神領袖,並不是因為他在商業上的成功,而是因為他主動挑到肩上的社會責任,讓他遠遠超出了“實業家”和“商人”的身份。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潘岳在論壇上表示,張謇一生充分體現了家國擔當、實業興邦的中華商道要義,推動塑造了中國本土現代企業家特有的精神氣質。

他不久前撰文指出,張謇所提倡並身體力行的是,企業家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實;不僅要愛國,還要愛社會;不僅要辦慈善辦公益,還要育平民擔責任。這是士大夫的根本價值觀所決定。而企業家精神加傳統士大夫精神正是中華近代商道的內核。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傑表示,張謇的經濟思想非常鮮明的一個特徵是:信仰企業文明,推崇企業家精神。張謇創辦的企業是股份制企業,接受了現代企業的各種思想,強調企業精神,以至於他的家國情懷非常深,一再強調創辦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賺錢,是社會的責任和國家的責任,可見他對企業的理解極其深厚。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認為,張謇先生提出實業救國的主張,把自己的一生方獻給中國的工業。20年前,受張謇先生的影響,正泰集團始終堅持聚精會神幹事業,一門心思幹品牌,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誘惑,如今,正泰集團已經成為工業電器和新能源的領軍企業。

企業家要認清困境的本質

對於中國當前民營經濟面臨的問題,參與論壇的嘉賓均認為企業家首先要認清事實,不能被奇談怪論所迷惑。

中國民營企業所遭遇的困境與張謇創辦的大生集團在上世紀20年代遭遇的困境有很大的相似性。

根據史料記載,張謇所創立的大生紗廠,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便被債權人接管了,因而有後人説張謇的企業是“失敗”的。

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則認為,這是一個企業在某一個領域中進一步擴張之後,所遭遇到的因內外環境的根本性改變導致的困境。事實上,在紡織行業從1870年到1920年的40年的演變過程中,大生係實際上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維持了足夠長時間的繁榮。

溫鐵軍繼而表示,從這個方面來説,民營企業所遭遇的困境要和現在的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看得清楚。

中國從九十年代開始推進外向型經濟,從此之後,中國發生的幾次危機都是輸入型的。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發生,中國因輸入型危機導致生産過剩,首當其衝是國企,40萬家企業倒閉,4千萬職工下崗。之後,中國處於簫條階段,但是因為美國的次貸危機和“911”發生,中國在2002年進入復蘇階段。2003年因為大量外資的進入,中國步入經濟高漲。如今,美國的次貸危機再次爆發,中國出現了經濟下滑。

溫鐵軍認為,在上述背景下,經濟脫實向虛是規律使然。這種外部環境導致的內部變化,應該是幾乎所有企業都遭遇到的,為什麼現在國企現在獨大?是因為在市場下滑的時候,政府不借用“羅斯福新政”干預,這個國家就垮了。

南存輝在論壇上也表示,經濟進入新時期,出現一定的震蕩是正常的。中央最近強調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這是非常及時的。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認為,貿易戰的實質是創新之戰和品牌之戰,要認識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因為貿易戰主要是重新劃分市場,其中真正銳利的武器是品牌,她是産業鏈的鏈主。只有做到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資本,才能夠在我們供給側的改革中勝出。

未來往何處去?

未來往何處去?在民營經濟實體遭遇市場、融資、轉型等一系列危機和困難之時,這個問題困擾著民營企業家們,與會專家和企業家紛紛表達自己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國企和名企未來的關係往何處去?南存輝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他認為,企業家要明確國企和民企之間的關係,國企特別是央企塊頭大,資本資源等優勢顯著,是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壓艙石,民企塊頭雖然小,但是數量多,是解決就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穩定器。

他建議對於特大型、較長期、戰略性的項目應該由國有投資,條件成熟時,引入民營資本以PPP模式探索國民共進,實現良性發展。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發展時代,對於企業來説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民企從來不抱怨政府,但是政府要保證中央強調的民企和國企在權利、機會、規則上三個平等的落地,在此基礎上修改相關制度、標準和流程,建立和完善相關的蓉錯糾錯機制。

在國內外環境複雜變化的大背景之下,民營企業如何謀求發展?

溫鐵軍表示,之所以講張謇的時代意義,是希望企業家理解國企民企的改革應該走向生態文明企業,因為它要求的是整體性、系統性的發現,是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類型。

他進一步解釋,實體經濟下降不是中國一國的情況,是很多國家普遍出現的趨勢。在中國産業遭遇生産過剩的條件下,要想維持增長不得不使用政府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生態文明建設、反貧困、戰略轉型全壓到財政上,實際上導致財政不可持續。如果這個時候企業不及時轉型的社會企業,按照過去的思路和發展方式,繼續進行粗放型的數量增長對誰都沒有好處。

魏傑表示,企業是生産力的載體,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沒有企業談不到未來的發展,企業強國家則強,所以中國必須堅持企業文明,推動企業精家神的形成,尤其是張謇所強調的創新、法律、責任。

張謇曾説:“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個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有世界的眼光。” 周紅海認為,在應變克難之計企業家要秉持的正是如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