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資料片)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透過歷史維度我們能看到,強國須振興實業,也是100多年前張謇等一大批民族實業先驅者的不懈追求。
在家鄉南通,張謇開創了“父教育母實業”智民強國的宏大事業,共創辦了20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家民營紗廠(大生紗廠)、第一所民營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等,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和民族工業的先驅者,張謇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張謇強烈的愛國熱忱、“敢為天下先”的實幹精神、開放的視野和系統的實踐,隨著時代演進,也在不斷煥發出新的價值。在3月17日江蘇南通舉行的“張謇大生論壇”上,與會者從各個側面深入揭示“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共商在新時代如何推動實業興國,遠離泡沫經濟,塑造中國特色商業文明。以下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堅守實業價值,不要追求泡沫和炒作
戴志康
清朝末年,國家動蕩,已是病入膏肓之期。如同人們在選擇醫療會有中醫、西醫之區分,在如何救國上人們也分成兩派。作為社會賢能,張謇可能比較傾向於採用中醫療法,希望用小一點的代價慢慢把國家治理好。不過,後來“病”越來越重,不得不由“西醫”來一刀,直接就“開刀”——革命。但是,對很多病來説,西醫不可能“一刀”就治好。革命之後,張謇做的工作就相當於中醫調理,怎麼樣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慢慢地恢復健康。從這一點來説,他是很偉大的。
張謇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是一個地方領袖。張謇在南通做了30年的建設,我們都認同他是一個偉大的士紳領袖、鄉紳領袖。實際上,他身雖在江湖,但心一直是在“廟堂”之上——國家、天下,一直是他心中最重的分量所在。他在家鄉搞的實踐,無非是要做一個樣板,並希望能夠在全國推廣。他是在做家鄉的事業,但也關心整個民族、整個社會的復興。尤其是,張謇曾經作為幕僚去過朝鮮,深知國家危亡過程;他也深知,作為一個士紳和讀書人,應該承擔什麼。他回到家鄉辦實業,不是只想著掙錢發財,是為了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忠心為公,是他心中的理想。
我們南通的生意人,都有張謇的某種影子,都受他的精神滋養。我在公司大樓裏面就放了一幅畫,描繪的是我坐在張謇老先生邊上向他請教。年輕時,我就認為,作為青年學生黨員,要追求進步,一心為公。我們讀書,不只是為了個人揚一口氣,也不只是為了陞官或發財,更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這與“張謇精神”是一致的。
張謇是個實業家,這個身份有別於資本家。實業家要做實實在在的事。張謇做工農商學,都是做的實事;而資本家,則追求資本能夠實現無止境的增長。這些年來,我們見到不少以資本為中心的金融寡頭的失敗甚至倒臺;但實實在在做實業,為國為民為一方,默默貢獻的人就不至於那麼危險。因此,學習“張謇精神”,就要認同和堅守實業的價值,不要追隨資本和金融寡頭去做泡沫和炒作,我們不要去做這些事。(作者係證大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