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專項調研側記

發佈時間: 2018-11-08 10:51 | 來源: 團結報 | 作者: 鮑家樹,原載于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一張薄薄的A4紙,列滿了調查內容:農戶的種植、養殖情況,具體到種類、規模、産量、銷售、成本、毛收入以及是否加入合作社等;政府提供産業扶持的情況,包括産業培訓、産業貸款、産業幫扶資金等;幫扶幹部走訪的頻率、舉措、成效、辦了多少實事等等;資訊錄入的準確性以及幫扶計劃的科學性,諸如是否因人因戶精準施策、是否與農戶商量、是否有成效……

這是10月16日至18日臺盟中央調研組赴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縣級監測點專項調研的調查訪談問卷。問卷細緻入微,著眼農戶經濟生活,解決農戶實際問題。

此次專項調研是落實“臺盟中央2018年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監測點工作方案”的具體舉措,也是臺盟中央完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模式的重要探索。

臺盟吉林省委會主委孔令智、臺盟南京市委會主委鄒振球、臺盟中央社會服務部副部長張駿等帶隊,來自全國10個臺盟組織、新希望集團、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30余名成員參與調研。

問題導向 多方位推進工作

2016年6月,中共中央委託各民主黨派中央,分別對口8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中西部省區,對脫貧攻堅落實情況進行民主監督。其中,臺盟中央對口甘肅省。

甘肅省是全國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深居西北內陸,海洋溫濕氣流難以進入,全省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地貌複雜多樣,土地貧瘠,山地和高原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于一體的欠發達省份,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中,有10個市州的58個縣市區集中分佈在六盤山、秦巴山和藏區這3個集中連片特困帶上,有著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脫貧難度大的省情實際。

2018年以來,臺盟中央進一步明確了“全盟聯動、聚焦深度貧困、小切口入手、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將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與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相融合,多方位、立體式地推進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3月,臺盟中央召開全盟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重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相關臺盟省級組織參與對口甘肅省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工作分工。

截至10月,臺盟中央組織盟內外專家和工作骨幹赴甘肅省貧困程度最深的“兩州五市”開展了17次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活動,其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副主席楊健、吳國華分別帶隊赴甘肅開展調研活動。據統計,臺盟中央調研組2018年已先後深入35個鄉鎮55個貧困村244貧困戶開展調研,採集有效調查問卷200份。

此次在定西市隴西縣開展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縣級監測點專項調研,是基於甘肅脫貧攻堅最新動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聚焦産業扶貧和幫扶幹部作風建設兩大領域,採取專項訪查、重點跟蹤、服務支援等多種形式,對隴西縣産業扶貧是否精準有效、幫扶幹部作風是否勤政有為開展的深度監督調研。

據張駿介紹,本次調研以“縣級監測點”為聚焦主線,是臺盟中央對口甘肅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一縣兩鄉兩村”(即定西市隴西縣、臨夏州果園鎮、甘南州石門鄉、天水市白家河村、隴南市化馬村)層級動態監測的組成部分。通過調研,及時總結經驗,將對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俯下身子 傾聽群眾心聲

隴西縣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440毫米,乾旱缺水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脫貧任務艱巨。

10月16日晚9點,調研組成員在稍事休整後,即召開行前會,分解任務,部署工作。會上明確要求,此次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專項調研要保持客觀性和獨立性,要深入農戶家中了解情況,重點圍繞産業扶貧和幹部作風開展調研,對發現的問題要進行深度追蹤。

“年底脫貧,我有信心!我貸的兩萬八都還上了。家裏種的黨參、洋芋、玉米,還養的牛。孩子也從蘇州畢業了,從事教育工作,我也不用擔心了。”魯班山村低保戶楊興來信心滿滿地對調研組成員説。

“你覺著幫扶幹部幹的怎麼樣啊?”

“滿意,真滿意!我們親的像一家人!”説著這話,楊興來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楊興來的家中,調研組仔細查閱了“一戶一策”扶貧臺賬,詳細詢問了老楊的家庭人口、收入來源、未來生活規劃,以及扶貧政策普及、幫扶幹部作風等情況。

這是調研期間的一幕。

10月17日至18日,調研組分成四隊,根據當天隨機抽取的村社,選定柯寨鎮魯班山村、劉家掌村,宏偉鄉山頭渠村、井兒村,權家灣鎮焦家灣村、權家灣村,馬河鎮楊營村、賀家川村,開展入戶調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累計走訪貧困戶56戶,與老鄉聊家常、算細賬、談發展。

扶志造血 寓服務於監督

脫貧攻堅要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貧困群眾積極參與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宏偉鄉井兒村,調研組來到貧困戶馬鳳琴家中。樸實的馬鳳琴,初見調研組的來訪,多少有些緊張,在調研組一行説明來意後,馬鳳琴逐漸打開了話匣子。

調研組得知,馬鳳琴既會打理農務,也懂建築,還經營了全村唯一一家麵粉廠,不但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對未來也滿懷信心,大家讚不絕口。

“這是真正的‘技能脫貧’‘手藝脫貧’!脫貧致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辛勤勞動來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等著別人送小康,再好的扶貧政策也無濟於事。”調研組組長鄒振球感慨説。

自然條件差往往是貧困地區的先天缺陷,而智力支撐不足、産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則進一步增加了脫貧難度。隴西縣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戶持續增收,大力推行了“5532”“5522”“5412”“5312”等一系列促農增收産業發展模式。

“5532”,即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5畝全膜玉米或優質牧草,養基礎母牛3頭,年增收2萬元;“5522”,即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5畝全膜玉米或優質牧草,養基礎母羊20隻,年增收2萬元;“5412”,即貧困戶貸款5萬元,種植1畝中藥材、1畝馬鈴薯、1畝全膜玉米,輸轉勞動力1人,年增收2萬元;“5312”,即貧困戶貸款5萬元,由3戶貧困戶聯建1座菌棚,年增收2萬元。這些數字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個辦實事、重實效的扶貧項目,通過開展這些模式,助力全縣整體脫貧。

此次調研,臺盟中央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優勢,關注于提升“造血”功能,寓服務於監督之中。

發展産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為此,調研組邀請了新希望集團的4名企業高管參與産業扶貧調研,調研組十分認同隴西縣的脫貧攻堅産業模式,希望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盤活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能增收、致富快的特色優勢産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脫貧品質。

調研組還邀請了7名具有豐富的電商運營經驗的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開展診斷式培訓。專家們先後來到柯寨鎮、宏偉鄉、權家灣鎮,走進“村淘”服務站進行實地調研。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物流配送轉机體系不健全、優質農産品供應及加工能力偏弱、品牌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專家們定點滴灌、靶向治療,開辦“築夢鄉村”電商從業人員培訓班,幫助當地群眾切實解決在農村電商發展中的困難。

如今,隴西縣的很多農戶已經從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生活條件明顯提升,然而綜觀甘肅全境,脫貧攻堅之路仍然任重道遠。臺盟將繼續全力開展民主監督,直至打贏這場脫貧攻堅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