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召開科創中心建設專題海聊座談會

發佈時間: 2018-10-31 09:25 | 來源: 聯合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近日召開“科創中心建設重大政策舉措落實落地情況”海聊座談會,十余位委員圍繞主題暢所欲言,為將於本月下旬召開的市政協首次專題監督性常委會議做準備。市政協副主席方惠萍出席並參與討論。

自2015年以來,每年市政協總有一場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圍繞科創中心建設專題開展協商議政,三年來,35位市政協常委和委員共48人次在會上先後發言,提出百餘條真知灼見,其中不少被吸納入本市歷年出臺的各項有關加快科創中心建設的政策中。

今年,圍繞科創中心建設主題的常委會議成為首場專題監督性常委會議,與會者將聚焦政策落實落地情況進行監督發言。為了開好這次會議,牽頭籌備會議的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自今年2月以來就開展了調研,並召開多場委員專題座談會聽取意見,本次海聊座談會即為籌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約75件政策文件、32萬字——這組數字是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課題組統計發現三年多來上海已經出臺的有關科創中心建設的“政策總量”,但這32萬字中有多少真正落地?來自企業、金融機構、高校等單位的委員各有各的感受。

“從企業的感受來看,工商、稅務、質檢三證合一的步伐最快,效果最明顯,其他方面比如,聚焦重點産業、完善評審機制、縮短項目驗收流程等文件中寫明的內容,進展卻比較緩慢。”率先發言的市政協常委、上海奇士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奇鐘直言不諱地談起企業的感受,他認為,眾多政策文件的出臺其宗旨是倒逼體制機制創新,然而這方面彰顯度不夠,科技型企業實際獲得感並不強。結合此前的調研經歷,方奇鐘建議上海借鑒江蘇經驗,成立類似産業研究院的機構,進行體制機制創新試點,趟出一條路。

同樣談企業感受度,市政協委員、上海股權託管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感到,當前政策有不少惠及中小企業,特別是在資金投入上給予中小企業利好的政策,然而,目前金融機構本身對中小企業投資依然停留在“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上。這其中有資本規避風險的因素存在,但也呼喚政策能更具可操作性和引導性,能推動資金真正為中小企業科研工作“推上一把”。

作為本次座談會上的“央企代表”,市政協委員、中國海誠工程科技公司副總裁戚永宜關注政策中有關央地企業共同打造科創平臺的內容:“參加一個有關打造協同創新平臺的會議,開完一頭霧水,拿著一張圖紙回去了,依然不知道該做什麼。”他認為,這方面的政策還須細化,特別是要在操作方面多聽取央、地兩方企業的心聲,切實了解需求。

談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市政協委員、上海交大先進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粟瑩呼籲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引導企業樹立研發投入的意識,鼓勵企業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比重,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市政協委員、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研究員周祥則建議在文創産業發展政策落實過程中,將文化科研納入科研管理機制,配套相應的激勵措施。

市政協常委、徐匯創客中心創始人邵楠的視角瞄準人才政策落地中遇到的“梗阻”——緊缺人才落戶卻受到“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限制,邵楠認為,科創中心建設在人才政策方面應及時與現行計生政策進行對接,破除執行中的障礙。順著這個話題,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副主任劉幸偕認為可以通盤梳理,一名人才引入上海後將面臨哪些方面的限制:“戶口、子女就學等,但最關鍵的是上海尚未形成科技企業健康成長的氛圍,沒有産業鏈。科技企業多的是自生自滅,人才即便來了也不能安心。”

“頂層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現有體制機制能否催生科創産業鏈,成果轉化是否已經摸索到有效途徑,特別是如何將原有的封閉的、各自為政的創新創業局面整合起來,形成科創中心建設的大格局、大氛圍,我們確實需要對政策落地情況進行盤點。”方惠萍表示,自2015年5月“科創22條”正式公佈以來,上海摸索提出了大量新政策,本次專題監督性常委會議將目光指向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特別是政策對象的感受度方面。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次會議上的建言,能幫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對象“想要什麼”乃至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還需要什麼”,使政策真正作用到實處,把效用充分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