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的環境,對於那些從未踏上過這片土地的人來説,“想像”起來都很困難。因為無論是用百度還是谷歌搜索,對這個國家的描述都只是只言片語。
“去之前我想過各種糟糕的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但真的沒想到會有老鼠。”上海大學男排教練郭平自認為從吃苦的年代成長起來,不怕苦、不怕臟,唯獨怕老鼠。但在過去的3個多月裏,有兩個半月的晚上,他都在“和老鼠打架”。現在,他已經可以伴著老鼠的磨牙聲入睡。
郭平是中國(上海)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劃寮國項目的一名志願者。他在寮國的任務,是提高當地青少年的排球水準。
過去15年來,受團中央和商務部委託,共青團上海市委先後派遣10批共106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服務,該項目也成為全國青年海外志願服務實施時間最早、服務時間最長的品牌項目。青年志願者在寮國開展中英文教學、體育訓練、電腦培訓、醫療衛生、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對中老兩國關係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據統計,在寮國,上海青年志願者共教授中文課程26600余課時、英文課程21500余課時、電腦課程17200余課時,先後有60個班級、1.2萬餘名寮國學員順利畢業;上海青年醫護工作者共參與大小外科手術700余例,門急症等日常護理計6000余人/次,中醫共參與治療近8500人/次的病患;體育學院專業教師幫助寮國乒乓球隊在第十三屆東南亞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了女子團體銅牌、男子團體銅牌的歷史最好成績,幫助寮國國家散打隊在東南亞運動會上獲得散打銀牌;上海體育學院專業籃球教師孫偉受聘擔任寮國國家男籃主教練,並帶領寮國男籃闖進第二十九屆東盟運動會前8名,取得了該國歷史性突破。
一連串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志願者不計回報的付出和堅守。
郭平擁有一長串頭銜,田徑、籃球、足球、羽毛球國家三級運動員,排球國家一級運動員、國家二級裁判員,高爾夫美國、歐洲職業高級聯賽高級教練員……但到了寮國,他的“工作圈”縮小到了兩塊排球場——一塊有網子,一塊沒網子,全是水泥地,網架用廢棄水管自行搭建。
這是寮國排球隊的國家青訓營,每次訓練一般有50人參加,人多時有60至70人,訓練年齡從13歲到35歲,不分男女。其中,男生平均身高約175cm。
“訓練就像‘下餃子’,沒法進行主攻、副攻的專項針對性訓練。”儘管先天條件不足,但每次訓練郭平都會竭盡所能。他與隊員們一起跑、跳、倒地,好幾次在水泥地上摔破膝蓋,還幫寮國青少年糾正傳球、墊球、扣球姿勢,教他們跑動線路、戰術進攻步法等。
此外,在郭平的推動下,上海大學今年將向寮國排球青訓營捐贈100副護膝,還有排球和網架等。
與郭平同一批到寮國的共有10人,有醫生、創業者、新聞工作者。有時,作為體育教師的郭平還要騎著借來的電瓶車,送醫生去寮國武警總醫院上班。
第一次見識萬象的醫院,上海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林凱就發現,這裡的硬體條件,甚至連我國江蘇農村的鄉鎮衛生所都不如。門診“大廳”是一個露天大棚,腳下是一片泥地,遇上下雨天大廳裏坑坑洼洼,一踩一個水坑。
林凱所在的兒科共有4名醫生、4名護士,看的大多是扁桃體發炎、發燒、咳嗽一類的常見病。如果遇到稍微嚴重一些的情況,醫院就沒辦法了——影像科只有一台X光機,血檢只能查血常規,肝功、腎功、凝血功能都做不了,除顫儀、呼吸機等搶救設施也幾乎沒有。
有一次,一個7歲的寮國孩子得了白喉,經過幾天的治療有所好轉,家長就辦理了出院。結果第二天再見孩子,已經氣道黏膜破損呼吸困難,亟須呼吸系統支援。但整個醫院,都找不著氣管插管。好不容易從ICU病房找到一根,還是新生兒用的,太細了。最終,林凱和當地的醫生只能眼睜睜看著患兒憋氣致死。
“白喉因為百白破疫苗的注射,上海基本已經看不到了。但即便有,在上海,我們也會有抗毒素治療。”林凱説,上述情況最多只能算是急、危的疾病,絕對算不上重病。因此,她特別想給當地醫院的醫生做一系列急救培訓。在她看來,這是寮國一些醫院當前最缺、且能産生實效的流程。為此,林凱在淘寶上自費購買了一套生命支援系統的培訓用具,通過轉机站寄到寮國,“希望能幫到他們”。
很多志願者都在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網為寮國提供更加實際、有效的幫助。比如,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廣播中心的記者譚帥就和朋友一起策劃拍攝一部展示寮國志願者精神的MV,在上海地鐵上播放;10月,由隊員自發協調的醫療和體育設備(價值約35萬元人民幣)將運至寮國捐贈。
“寮國志願者”已經成為我國青年民間外交的一個縮影。團上海市委書記王宇認為,更多青年參與民間外交,可以進一步擴大以青年志願服務為特色的民間外交的影響力,“團上海市委和上海青年願意承接和參加更多援外項目,體現大國青年、強國一代的使命擔當。”王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