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多彩貴州存載的土壤
□本報記者 王 吟
黔地多山,山間村寨散落。村落內部至今保存著至深的差異性文化符號,生機勃勃的農耕生活場景依然呈現。村落是貴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生長之地,上古文明一直生生不息地活躍在這裡。村落積澱了貴州多元民族文化,是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空間和文化遺産富集傳承空間,是多彩貴州文化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村落文化空間,守護多彩文化基因,將成為我們全力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一大助力。那麼我省“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工作進展如何?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土壤?“非遺”又是如何助力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建設的呢?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政協常委、民進省委委員、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龍耀宏和民進省委委員、民進省委文化出版委員會主任、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
記者:請介紹一下貴州傳統村落狀況及地位。
龍耀宏:傳統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遠、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産富集,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産。傳統村落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繫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傳統村落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貴州是我國傳統村落的大本營,國家7部委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前四批貴州有545個;國家級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有213個,位居全國第一;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有514個。傳統村落或民族村寨的數量、品質、當量,在全國都處於領先位次。
國家級的傳統村落黔東南就有308個,位列全國地級地區第一位。我省的傳統村落與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交相輝映,特別是黔東南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文化價值最高、保護狀態最好、活態傳承最自然的農耕文化家園。這裡的以木結構為主題、加上特殊地理環境形成的傳統村落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特有的村落類型,它的保護實踐具有世界意義。
記者:為什麼説傳統村落是多彩貴州的土壤?
龍佑銘:我想先表達一句話:這裡的“村落”我們要理解更廣義一點:既有住建、文化、文物等7部委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也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還有古村落保護,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概念下所涵蓋的歷史和民族村寨(或村鎮)。第二句話:非物質文化遺産或民族民間文化是多彩貴州的最主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産賴以生存的土壤在傳統村落。故而,傳統村落是多彩貴州存載的土壤。
關於傳統村落是多彩貴州的土壤我想以下面這個話題來説明:
——由“侗族大歌,誰在唱誰在聽?”帶出的文化土壤保護問題。
2013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侗族大歌,誰在唱誰在聽”。文中有這樣一段表述:“時光的蹉跎與文化的入侵,正漸漸碾壓這‘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即便頭頂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光環,也似乎難逃失傳與衰落的命運。侗族大歌,今可安好?”
文中説到,通過調查,發現侗族大歌現狀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受到現代化衝擊比較厲害,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發生改變,面臨失傳;一種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寨仍較好維持著唱大歌的舊有習俗;還有一種則是政府積極干預,某些村寨被作為旅遊區保護起來,侗族大歌已演變為一種文化商品。
客觀地講,文章比較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貴州“侗族大歌”的存續狀態。
——保護土壤,做了什麼,效果怎樣?
此文發表兩周後,省委領導主持的多彩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髮展規劃專題會議在省委常委會議室召開。
以《侗族大歌,誰在唱誰在聽?》這個問題為契機,貴州制定並推行了關於包括侗族大歌在內的非遺保護和傳承一系列規劃和行動,使貴州省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裡主要介紹:編制實施非遺保護髮展七年規劃及侗族大歌保護髮展行動計劃。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髮展規劃(2014—2020)》專門部署了八大“重點任務”。一是基因工程,以土壤即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同時實施非遺數字化記錄工作;二是保護工程,以非遺生産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為重點;三是人才工程,以傳承人及傳承人群培訓為重點;四是理論工程,以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研究為重點;五是利用工程,以文化遺産合理利用為重點;六是精品工程;七是品牌工程;八是展示工程,以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及各地非遺傳習所、展示基地為重點,同時加強對外和對港澳臺傳承傳播。
接著,2015年頒發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指導意見》,為保護非遺存活的土壤提供了保障。
實施的《多彩貴州·侗族大歌保護髮展行動計劃》就是以村落為單元,省文化廳及省民宗委等連續3年在黎平、從江、榕江三縣開展培訓,並通過“百村歌唱大賽”的形式進行檢驗,通過村落的文化回歸,我們重拾了文化遺産。如今,侗寨很久以前那種青年人三五成群、歌聲繞寨的,恍若隔世的光景又回到眼前。這種行之有效的侗族大歌傳承保護方法在侗鄉廣泛展開,連續三年在黎平、從江、榕江舉辦了侗族大歌“百村大賽”活動。共有2萬餘人登臺展示表演,營造了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的良好態勢,對推動侗族大歌的傳承保護髮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貴州在全國率先建起了非遺館,通過非遺館傳播傳承非遺;全國首批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優秀項目數,貴州獲全國第一;貴州是非遺助力脫貧先進省,以傳承培訓實現非遺助力脫貧;貴州是“部省合作”的代表省,從2014年起開展對外及對港澳臺交流,極大的提振了非遺傳承人群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記者:請談談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龍耀宏:一是保護意識淡漠,財力不濟,外出務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鄉土建築“老齡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頹廢”趨勢正在蔓延。二是長期實行“舊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農村規劃無序性”以及村民改變居住條件、無序地“拆舊建新”等原因,造成傳統村落格局風貌“自主自建性破壞”難以遏制。三是加快城鎮化、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中“舊村改造”決策誤導,“急功近利”追求政績的弊端,“塗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導致傳統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設開發性破壞”仍在延續。四是“重申報、輕保護”,“重旅遊開發、輕文化保護”的現象比較突出,商業化過度開發中“拆舊建新”“保護性拆除”為藉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導致傳統村落不斷遭受“旅遊性開發破壞”時有發生。五是傳統村落長期來存在“多頭管理”的弊端,保護法規、制度、政策相對滯後,新農村建設中“鼓勵新建”(按投入補貼)的政策缺陷,農村鄉土建築産權不清等,這些都是給傳統村落保護帶來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六是傳統村落保護範圍廣、鄉土建築多,維修規模大、費用高,財政投入普遍不足,還有保護資金及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都是制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現實困境。
記者:請説説傳統村落保護的建議。
龍耀宏: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村落,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我有幾點建議:
1、要提高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文化價值認識,保護利用要力戒急功近利。貴州的傳統村落不僅是我國乃是世界上特有的村落類型,對它的保護實踐具有世界意義。
2、要樹立整體保護的理念。特別是黔東南列為保護的308個傳統村落只佔2300多個村落的8%不到,沒有列為保護對象的村落不等於沒有價值,建議開展村落調查,設立等級保護的制度,使有價值的村落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形成整體保護的格局。
3、傳統村落保護要以人為中心,以發展經濟為抓手,要更好地保障傳統村落原住人民的生活,更多地喚醒他們的文化自覺。要發揮專家的作用。傳統村落保護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綜合性文化工程,點多又面廣。保護要做到因村施策,一村一規劃,做到精準。建議成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的智囊和全程參與作用。
4、注重城鄉互動發展。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更多資金、技術、先進理念注入農村,把農村發展好,把農村的自然山水保護好。新農村規劃有序,住房設計得美觀、實用,有歷史傳統,品質過硬,同時又讓熟人社會的那種純樸民風自然流淌,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的道路,城鄉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傳統村落保護也就水到渠成。
5、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傳統村落是動態的概念,現代村落以後也會成為傳統村落,核心問題是把握好“傳統”二字。從現在開始,對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建設要切實加強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規劃,並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導廣大老百姓樹立傳統觀念,著眼長遠。政府要提供諮詢和幫助,確保住房的設計符合傳統的要求,建築品質盡可能完美,功能齊全讓人住得舒服,品質上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6、做好傳統村落的建檔立案工作。我省的傳統村落保護,由於基礎工作沒有跟上,目前只有名錄,沒有任何檔案。沒有村落志的檔案,這些傳統村落要保護什麼、如何保護、如何改造、如何發展、怎樣利用都是一個個未知的問題。因此,進行傳統村落的村落志的檔案調查,是當前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基礎性工作,意義重大。建議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專業和人才隊伍的作用,採取行動,早日完成村落檔案的調查採集工作。
記者:請龍佑銘主任以石阡縣樓上村為例談談對於傳統村落搶救保護的建議。
龍佑銘:對於傳統村落保護,龍老師提了很好的建議,我這裡也提一點建議,一個關鍵詞:真實性,這是一切的根本。堅持真實性,就是不要破壞真東西搞假東西。此風很盛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對文化遺産缺少最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認同,甚至打著“最響亮”的旗號搞破壞,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為此,我們職能部門的保護責任也尤為重大。按照文物修繕“四原”則即:“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結構”,加上“原環境”。
貴州是全國傳統村落數量較多的省,近期國家玩文物局對文物國保、省保集中成片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現場會選擇在貴州召開,這是對貴州工作的肯定和支援。現場會選擇在石阡縣樓上村。我想以此村為例聊一聊傳統村落保護。
——關於搶救:喚起文化持有者的自覺與自信。
樓上村,2004年,差一點被完全改變了面貌;之後,2005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2008年的雪凝災害期間,僅春節之後的幾天裏就拆了7棟古民居,正月初七,縣裏相關部門下去聯合整治,欲強殺此風,經了解還有55戶人家要拆房新建,法不治眾。怎麼辦?
如何體現其價值,通過與樓上古寨的周正典老先生交談,知道了古寨有失傳近70年的“清明會”。擬以辦“清明會”為由頭,通過此會喚起樓上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喚起對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遺産的認同。這既要政府重視,又要這個聚族而居的汝南堂伯泉後裔的組織和參與,凝聚民心則尤為重要,通過建立族長會、恢復耍毛龍(終止了17年)、恢復人大戲(終止了近40年)、修編族譜等形式,讓這個家族得以凝聚,讓這一盛會得以重現。
——關於保護:以保護為主的多規合一。
對應樓上村所擁有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個頭銜及其他,均需編制相應的保護規劃。要借鑒成功省區的經驗,在省級層面組建文旅投集團、産投集團或社會資本方聯合開展工作,省級平臺能統籌、好調度、善安排。
記者:請説説對傳統村落的美好願景。
龍耀宏:傳統村落保護,就是要讓人們能夠重拾鄉愁。保護傳統村落、留住鄉愁,越來越清晰地在更多人胸腔裏發聲、腦海中盤旋。事實證明,這不僅僅只是個人的願景,也納入了頂層設計進行謀劃和部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留住鄉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自此,“美麗鄉村”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夢。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這個夢繪成了一個美好藍圖,明確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今年 2 月,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果説,鄉村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魂”,那麼傳統村落就是根,而鄉村裏的人便是主體。鄉土的氣息要純、鄉村的特點要濃、鄉村的風俗要正、鄉村的治理要好、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要強。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留住更多青山綠水,讓更多人記得住鄉愁,從而讓人的精神與靈魂都有所依存、有所嚮往。
總之,保護傳統村落,是全社會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心靈歸屬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