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提起超大型居住區,回龍觀和天通苑一定會榜上有名。二十世紀末,北京市為疏解老城區人口,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將大量中心城區棚戶居民和無房居民安置在了這兩個區域。如今,“回天”地區常住人口將近90萬,接近一座大型城市的人口數,但由於當時在規劃設計上缺乏長遠考慮,加上規劃實施和建設上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回天”地區居民生活存在諸多不便。
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政協召開“推進超大型居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議政會,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就如何解決“回天”地區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購物難、社區弱等問題建言獻策。而早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協就已經由社法委牽頭,組建由各參加單位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先後召開了1次情況通報會、4次專題座談會,組織了1次集中調研,30余次專題調研,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情況。
此次議政會正是對之前調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一個個有亮點、接地氣的意見和建議讓大家對“回天”地區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交通路網不匹配、醫療資源不配套、教育資源匱乏、商業網點佈局不合理是‘回天’地區的幾個‘老大難’。通過調研,我們覺得走城市修補的路徑來解決最為科學。”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趙亞洲第一個表明觀點。
城市更新修補理念起源於二戰後歐美城市對不良住宅區的改造,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更新,也是一項長期的大規模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城市更新、環境政治、城市設計三個方面的內容。結合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內容,民建市委提出了科學修訂空間規劃,修補完善城市商業、文化等功能;拆除圍墻,開放壟斷設施和空間,打通城市交通內迴圈;強化土地複合利用,推進空間立體發展,為擴大教育、醫療用地擠出空間;運用資訊科技手段,綜合施策,系統解決公共服務設施缺陷等建議。
“打造超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關鍵在於社區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堅持黨建引領,建立政府主導有力、社會參與有序、居民自治充分的多元共治共用格局,是‘回天’地區社區治理的關鍵所在。”農工黨北京市委社會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現代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范賢生認為,應健全組織機構,在社區治理中發揮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的作用,推動基層協商民主,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同時,還應激發社會力量活力,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依法加強物業管理,提升服務能力和水準。
致公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科主任關振鵬認為,“回天”地區公共空間的服務能力欠佳,應本著服務居民為先的原則,補充完善公共空間設計,在公共空間使用功能、空間佈局上進行系統性安排。“比如在回龍觀大街的改造中,道路建設不是孤立簡單的路面鋪設,需要便捷的公交停車等交通配套設施,需要安全的人行道過街步行環境,需要實用美觀的綠化配置。要通過對公共空間進行系統性耦合,提升‘回天’地區的公共服務環境品質。”致公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科主任關振鵬表示。
他還提到了規劃設計的預期研判問題。“從長遠來看,改變‘回天’地區公共服務設施滯後的現狀,不僅按照現有標準和要求解決問題,還應適度考慮該地區隨著城市發展可能在公共服務需求上産生的新變化,在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實施上,應做一些帶有前瞻性的規劃設計。”關振鵬同時建議對已建成的其他中心城區邊緣集團的大型居住區進行評估,統籌制定建設或優化提升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實現以需求為本、以服務為先、以品質為重的公共空間精細規劃和建設。”
“我認為,在超大型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領域,民間資本大有可為,也理應大有可為。”北京市工商聯常委、中國商協會管理研究創新聯盟理事長、興宏金融集團董事長戚進東表示,社區養老服務、商業服務、醫療服務、停車管理、文化活動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引入民營企業參與,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精準解決民建投資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在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和解決超大型居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需要民間資本的參與一樣,‘回天’地區的改造建設也不僅僅是昌平區的‘私事’,需要市區兩級政府及各區間的協調配合。”北京市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巡視員張亞芹提出,各方和各相關部門要加強主動溝通,靠前一步想問題,實現“硬體”建設和“軟體”提升相銜接、相配套,把北京市委市政府保民生、促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讓生活在大型居住區的群眾真正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