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烈:拓荒牛創業勇當輿論先鋒

發佈時間: 2018-09-29 09:32 | 來源: 深圳晚報 | 作者: 曾惠怡 | 責任編輯: 王靜

我來深圳時,已過知天命之年。這是我對人生價值審慎思考後做出的選擇。此前,我在新聞界已工作了25年,來深圳是後半生再創業。“老牛深知事業重,不待揚鞭自奮蹄”嘛!

高興烈

深圳是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9年來,我和深圳商報社全體同仁一起,努力當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能為特區的發展鼓與呼、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我首先抓《深圳商報》重新定位。經討論,確定“立足深圳,宣傳特區,輻射內外,服務經濟”這16個字為辦報宗旨

試刊號一炮打響

《深圳商報》是1989年1月8號創刊的,對開4版週報,由於犯了輿論導向的錯誤,在當年10月就停刊整頓了。1990年8月,深圳市委決定《深圳商報》復刊,並請求中宣部推薦一個總編輯來主持工作。

當時我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開發報》任第一副總編,中宣部幹部局領導跟我談了這件事,我認為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可以認真考慮。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幾天,幹部局就通知我,9月1日深圳市委已下達文件,任命我為深圳商報社總編輯,“這副擔子就交給你了!”我雖然感覺有點突然,但還是橫下一條心,隻身南下,迎接新的挑戰。

9月5號晚上,我抵達深圳。第二天早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廣慧請我喝早茶,説你來的任務就是要端正報紙的輿論導向。隨後,市委書記李灝、市委副書記秦文俊分別接見了我,強調深圳市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場經濟起步早、發展快,外資、內資活躍,産業經濟發達,需要以一份綜合性經濟報紙;而且特區的政策和發展路向頗為海內外關注,因此辦好這個報紙尤為重要。聽了這一席話,我感到責任重大,當即表明《深圳商報》姓黨,一定按照黨性原則辦好!

復刊工作千頭萬緒,我首先抓《深圳商報》重新定位。經討論,確定“立足深圳,宣傳特區,輻射內外,服務經濟”這16個字為辦報宗旨。同時,制定了《關於宣傳紀律的十項規定》《關於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的規定》等規章制度,明確要無條件與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堅持弘揚時代主旋律等。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在正式復刊前進行了3期試刊。試刊內容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對於經濟工作的新思路、新部署,以及由此形成的新格局;對重大經濟政策、法律闡述和解讀,以及反映政策、法規形成的過程;有關全國宏觀經濟的分析和預測,呈現各級政府、企業經濟工作的新動態、新經驗;反映人民群眾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要求等。試刊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充分肯定。市長鄭良玉作了批示:“贊成《商報》辦報思路。我相信,經過你們的努力、政府和社會的支援,能夠走出一條辦報的新路”。

1991年1月2號,《深圳商報》正式復刊,為對開4版,週二刊。我們在竹園賓館舉行了復刊招待會,市委、市政府領導李灝、鄭良玉、王眾孚、林祖基、楊廣慧出席。經濟日報原總編輯安崗,中宣部新聞局副局長劉國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代表岳頌東,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成一,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萬煒明等特地從外地趕來到會祝賀。出席會議的京、穗、港、深各界人士500多人。可以説,《深圳商報》試刊一炮打響,為復刊開了一個好頭。

1997年7月1日淩晨,總編輯高興烈(左三)在印刷機旁審閱第一份慶香港回歸《深圳商報》版面。

1991年出週二刊、1992年出週四刊、1993年改為日報、1994年創辦晚報;人員編制逐年增加,最後為400人;基建用地,一次性給3萬平方米

復刊初期“三件寶”

當初要來深圳時沒考慮什麼物質條件,來後才知道報社真是“一窮二白”:全部家當只有4部電話、2輛汽車(1輛人貨車、1輛舊麵包車),2台電腦,總資産僅20多萬元。辦公用房是租用園嶺辦事處的底層1樓和頂層7樓,共300多平方米的地方,沒有電梯,大家就天天爬樓梯,戲稱“頂天立地”。沒有宿舍樓,租房也囊中羞澀,從全國各地聘來的員工,只好幾個人或幾戶人合住一間房或一套房。沒有暗房,攝影記者就在洗手間拉起黑布簾衝膠捲洗照片。一間大會議室中間放置一張乒乓球臺,既作會議桌、又當飯桌,有時在中午還當床。最尷尬的是,記者乘坐破舊麵包車跟隨市領導參加外事或政務活動,往往半路被保衛人員攔下,他們怎麼也不相信這就是隨行的採訪車。

艱苦創業的歲月裏,很多苦中作樂的小事仍記憶猶新。夏季氣候炎熱,房間沒有空調,報社就給每人發一台小風扇;記者外出採訪沒有汽車,就給每人發一輛自行車;沒有食堂,就每人發一個電飯煲。這三樣東西後來成為報社員工中流傳的一句話,“復刊初期3件寶,風扇、單車、電飯煲”。

雖然“家貧”,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條件苦卻沒人叫苦,都以拓荒牛精神相互激勵,鬥志昂揚地投入工作。當時大家集體創作了一首社歌——《金色的希望》,歌詞這麼寫著“大鵬展開改革的翅膀,南海掀起開放的巨浪,拓荒牛耕耘神奇的土地,‘一夜城’迎著初升的太陽。八方兒女匯聚南疆,傾心傳播特區之光;簕杜鵑盛開荔枝飄香,我們是蜜蜂採花奔忙,輻射內外服務經濟,字裏行間無限春光。八方兒女匯聚南疆,熱血譜寫新的篇章”。

出租屋裏的“強社夢”

1991年5月的一個夜晚,我邀請幾位骨幹在簡陋的辦公室裏喝茶,議論5年後的深圳商報社會是怎麼樣子。有的説我們不能老租房,必須要有一個基地;也有的説不能總是週二刊,要儘快辦日報;還有的説我們不能光有商報,還得辦個晚報……大家海闊天空暢所欲言,非常熱鬧。突然,喧鬧聲戛然而止,有人笑問這是不是在做夢?我説:“人不能沒有追求沒有夢,我相信它一定會變成現實!”

第二天,辦公室同事將議論要點整理成文,形成《深圳商報社5年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正式的文件上報市委、市政府。市領導很重視,當時的楊部長肯定了我們的設想,並提議鄭市長召開個會兒議一下。6月12日,鄭市長主持召開深圳商報社發展與建設問題專題會議,常務副市長王眾孚、副市長林祖基、市委宣傳部長楊廣慧,以及當的市政府辦公廳、市計劃局、市建設局負責人出席。

在會上,我先彙報了《規劃》。當我説到需要劃撥3萬平方米基建用地時,一位局座從兜裏掏出計算器,問道:“報社有多少人?辦公區域要多大?每人平均30平米夠了吧?”鄭市長斂容道:“請把計算器收起來,賬不能這樣算。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應該按照這個原則來定盤子。”與會領導都表示同意。隨後再經討論,大家基本認可我們提出的要求。

最後,鄭市長作總結。他指出,《深圳商報》復刊以來,全社上下努力,幹勁兒很足,各方面反映很好。要在“八五”期間,把深圳商報社建成與改革開放相適應,有一支較高經濟理論和政策水準的采編隊伍,設備先進、資訊靈通的現代化報社。辦報目標分階段實施:1991年出週二刊、1992年出週四刊、1993年改為日報、1994年創辦晚報;人員編制逐年增加,最後為400人;基

建用地,一次性給3萬平方米。

6月18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下達了《關於深圳商報社發展與建設問題的會議紀要》。這個會議給商報社的發展定方向、鼓足勁兒,後來我們的強社夢圓滿實現了。

1999年9月,在“新中國新聞事業50年成就展”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左)向深圳商報社總編輯高興烈表示祝賀。

在多年的辦報實踐中,我們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央辦公廳同意,讓在北京分印的《深圳商報》進中南海,並送到中央全會上

市委書記深夜來電

1998年10月12日夜裏11時30分,正在北京參加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的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張高麗打來電話,表示對當天的《深圳商報》非常滿意,體現了政治家辦報,政治意識強,抓問題很敏銳。深圳市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綜述寫得好。照片也選得精心,很自然地帶出了“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意思。中央委員們都能看到《深圳商報》,他們對深圳很關注。

人們會問,張書記怎麼能在中央全會上看到當天的《深圳商報》呢?原來,在多年的辦報實踐中,我們精心策劃,設置議題,圍繞特區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唱“重頭戲”,像開展戰役一樣,連續組織深度報道,具有權威性、實用性(引導、服務)、可讀性,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央辦公廳同意,讓在北京分印的《深圳商報》進中南海,並送到中央全會上。在這方面,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突出一“特”二“商”,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1992年,為貫徹鄧小平視察深圳重要講話精神,從3月12日起推出“八論敢闖”系列評論,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有媒體稱“八論敢闖”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八聲春雷”。

二是深入調查研究,為科學發展鼓與呼。原經濟特區僅佔深圳市的六分之一面積,其餘地區大多是山區,我們注意到特區內外發展差距的問題,於是從1995年2月16日起,組織了“山區百村行”採訪活動。記者們翻山越嶺,跨荊棘,涉泥沼,走漁排,深入到偏遠地區,察人所未察之情。歷時163天,採訪了18個鎮、152個行政村、306個自然村,發稿166篇、刊登圖片109幅,還上報了2期內參。這個系列報道反映了發展中的問題,即深圳也有貧困山區,提出“面對貧困怎麼辦?”時值市兩會召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經研究後推出“同富裕工程”。市委組織部特意為“山區百村行”採訪組授匾,上書“心繫基層事,情滿百村行”。

三是輔政親民,當特區建設推動者。199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前10年創造“深圳速度”的基礎上,在今後10年再創造一個“深圳效益”。我們從1991年1月2日到3月17日,連續推出12篇論創造深圳效益的評論員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述“深圳效益”的內涵和創造“深圳效益”的意義、途徑。同時,跟《經濟日報》合作,向市政府建議,開展了深圳市十佳經濟效益企業評選活動。《深圳商報》又開闢一個專欄——“追效益”,連續報道了深圳企業提高效益的經驗。

四是採用大討論形式,將民意、民智轉化為先進生産力。1991年7月,以“集中群眾智慧,設計深圳未來”為題,開展了深圳發展戰略大討論,歷時4個月,組織專版十幾期,刊登專家學者和市民有代表性的稿件30多篇。市委書記李灝以《廣開言路,科學決策》為題撰文小結,指出:“深圳商報抓住深圳發展的重大問題,開闢專欄,集思廣益,讓群眾獻計獻策,為市委、市政府確定90年代發展戰略提供了有益參考。”

深圳是移民城市,各地文化習俗在這裡交流碰撞,如何塑造深圳人的形像是當時的社會議題。1994年3月,商報、晚報同時發起“怎樣做個深圳人”的大討論,歷時8個月,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熱愛特區、倫理道德、價值觀和人生觀這5個專題進行探討。發動面也廣,從市長到市民,包括大中小學生都踴躍參與,共編發專欄200多期、稿件500多篇。同時,商報和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聯合發起同題講演比賽,從基層開始,層層遞升,全市決賽。市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也同步介入。大討論中群眾提出的口號——“我為深圳添光彩,我為深圳創輝煌”,成風化人。市委副書記林祖基寫了《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一文,作為大討論的結束語。這次大討論的重要成果促成《深圳市民行為道德規範》的出臺,對全市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討論引起首都新聞界的關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華工商時報》等都作了推介式報道,指出“這場大討論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發展目標是現代化國際性城市,能否提高人的素質,關係到深圳興衰、成敗、榮辱,關係到深圳的前途。從這個意義上説,這場大討論對全國其他地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對全國新聞單位如何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也會有所啟發”。

獻給黨的“十五大答卷”

1992年11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6年10月,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即,我們都知道要對十四大的決策作出回答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將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那麼,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試驗區,做了哪些“試驗”,有什麼經驗?

我們組織8名記者深入採訪、認真研究,連續推出10篇“深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綜述”,介紹深圳市場經濟體制的10個組成部分,即“十大體系”。隨後我們和市體改辦合作,對這10篇綜述加以充實,出版了25萬字的《十大體系——深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一書。這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實證性研究成果。

此事引起省市領導的重視,市委書記厲有為對這種全面、系統總結經驗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省領導還專門派人來考察。1997年5月,在全國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市長李子彬第一次系統地介紹了深圳建立的以十大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經濟體系基本框架,以及推動改革的經驗,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和強烈反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已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書本上,而在中國大地上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多年來,新體制的框架主要體現在規劃上,而今天,我們已從深圳的實踐中看到了生動的、實實在在的形象。”

把報社做強、做大,掌握正確輿論導向是辦報靈魂,同時要用企業家的思維來搞好報業經營,解放和發展新聞生産力

以企業家思維搞經營

我們在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同時,還堅持“企業家經營”“創業者開拓”,這就是“商報崛起三基點”。把報社做強、做大,掌握正確輿論導向是辦報靈魂,同時要用企業家的思維來搞好報業經營,解放和發展新聞生産力。

深圳商報復刊後,碰到一個大問題——廣告不多。經調查了解,發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資金做廣告。於是我們提出廣告經營和實業創收相結合新的思路,即包品牌策劃、包廣告投入、包銷售代理的“三包”服務。實驗結果很成功,1996年廣告額就突破了一個億,以後每年都增長一個億。《深圳商報》進入了全國報業十強之列。

發行也有新思路。我們和市郵政局、國家郵政總局合作,攜手做好發行工作。據統計,報郵聯合發行後,《深圳商報》的發行量大幅度增長,到1998年深圳市內比前一年增長71.2%,全國增長了5.8倍,達到全國2348個縣、市,縣縣有訂戶,市市有增長。此外,發行還覆蓋了港澳地區和20多個國家。

經過9年努力,1999年底深圳商報社(含晚報)發行量增長了105.5倍,廣告額增長809倍,總收入增長1355倍,利稅增長160倍,資産總額增加了210倍。

深圳商報社形成了現代化、集團化的報業集群,不僅建成了以三報兩海外版四刊和新聞網為主的媒體群,還有以印務公司、發行公司為主的12家公司企業群,及以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商報廣場為主的建築群。《新聞出版報》以“奇跡是這樣創造的”作標題發表長篇通訊,點讚“商報崛起三基點”;《中華新聞報》則稱深圳商報社“創造中國新聞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

高興烈

1936年12月生於遼寧海城,滿族。長期從事新聞工作,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擔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國內部副主任、中國醫藥報社社長、中國開發報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第一副總編。1990年9月調任深圳商報社編委會主任、總編輯。2001年退休,現任深圳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口述時間

2016年5月15日下午

口述地點

福田區商報路2號商報大廈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曾惠怡

前期統籌:

王外平 梁瓊月 黃曉天

後期統籌:賴麗思

本版資料圖片由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