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親是東江縱隊的老幹部,我是在部隊出生的,“文革”的時候回到寶安。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借改革開放大好時機,博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成為了國內網印技術工藝的推動者,但拋開這些因素來説,我和我的企業發展至今還離不開我多年來尊崇的儒家傳統文化,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張華
壹
那時候深圳已經成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進行得熱火朝天,我所在的絲網印刷企業老闆有意到深圳發展業務,便派我到深圳籌備建立合資企業
從香港回深創業
改革開放前夕,1979年的深圳還是叫寶安縣,當時深圳“外逃風”盛行,縣委就組編我們工廠的工人為民兵,守在深港邊境,防止偷渡者過境。那時候我就被安排在漁民村,專門負責放哨。
那個年代,因為窮,深圳一些年輕人就逃跑尋生計。那年春節過後,我自己也動了逃港的心思,有一天深夜12點鐘我帶著3位朋友從深圳河強行偷渡過香港。當時偷渡的過程是十分危險的,深圳河並不寬,大概只有一二十米,但我水性不是很好,遊得很慢,後面又有官兵在不停地叫喊、追趕和攔截。沒有辦法,我只能竭盡全力遊,最後終於到了對岸。部隊在追趕的時候,我也就顧不了其他幾個人,我遊上岸之後,在對面等了大概一個小時,才發現他們幾個跑回去了。
事實上,當時的港英政府也是有邊界的,就算過了邊境,到了新界如果被抓住還是會被送回去的。由於當時我對地形還算比較了解,知道不能走村路或者大路,只能爬山,從山裏穿過去到達香港的羅湖火車站,我就從那裏弄了輛比較新的單車,騎到上水,安全到了荃灣,這才算安全到達香港。
到香港之後我開始找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找到一家在絲網印刷設備生産企業幹活的工作,從此便與絲網印刷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兩年摸爬滾打,我漸漸對絲網有了全面認識。那時候深圳已經成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進行得熱火朝天,我所在的絲網印刷企業老闆有意到深圳發展業務,便派我到深圳籌備建立合資企業。1985年,雙方各佔50%股份的深港工藝絲印聯合公司正式成立。之後我就開始積極地開拓市場,幾乎跑遍了深圳的各區鎮及周邊城市,沒多久公司就有了第一個客戶,經過幾個月的悉心生産,第一批産品面世,客戶對品質和服務很是滿意。
當時經營了一年多的時間,公司持續虧損,雙方逐漸失去了信心。那個時候,剛好黨中央以及國家提出一些效益不好的企業可以進行承包,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1987年我就承包了這個企業,試圖以承包的方法將這個企業激活。
2002年,張華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贈送牌匾。
貳
我們一方面推動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也提供技術培訓,為客戶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系統的支援和服務
將絲網印刷引入內地
剛開始的時候公司主要是做一些印刷加工,後來發現國內的科技印刷,包括我們常説到的電子電路、光電觸控屏,還有智慧按鍵,電子工業等在那時候是非常落後的。當時的深圳是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絲網印刷這樣的工藝技術及如今提到的科技基本上等於空白。而同時期的中國香港、日本、歐美國家,這些技術都很發達,他們的電子産品裏面的線路板和外邊的薄膜開關都是靠絲網印刷的工藝所生産、印刷出來的。
基於此現狀,我意識到絲網印刷技術在國內的發展潛力並開始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器材。1992年,我組建了三和國際印刷器材(深圳)有限公司,獨立經營絲印器材的銷售業務。
為了引進先進的絲印技術和産品,1989年初,我們與國內相關行業協會合作,在深圳持續舉辦絲印技術交流會,還邀請了國際知名品牌和國內主要客戶,産生了良好效應。這種技術在當時也為深圳甚至整個中國帶來一次革命,顛覆了傳統低效率的模式。因為過去還是以傳統的手工為主。而現在,比如説印刷一部手機玻璃面蓋,從給料到印刷,到出來烘乾,它是通過一個很快速、很自動化的流程,這相比過去傳統的工藝是一種顛覆性的變化。
同時,考慮到國內非常需要絲印行業的發展,我們一方面在推動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另一方面也提供技術培訓,為客戶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系統的支援和服務。
1993年,我們還自籌資金創立了經深圳市勞動局認證的絲印專業培訓中心,培養了數千名行業技術應用人才,向這個行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包括現在很著名的很多企業家,都曾是培訓班的學生。可以説,過去我們所推動的技術,對他們企業的發展都給予了很大幫助和支援,為深圳和國內科技産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變故中尋找生存之道
事實上,三和國際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同時也是推動我們前行的重要動力。1993年的時候,公司一個高管帶走了我們在內地四個辦事處的全部員工,並揚言3個月要取代三和國際,因為他們掌握了供應商、客戶、技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去當老闆、去創業,儘管最後他們失敗了,但這對當時我們企業的衝擊和影響很大,導致營業額急劇下滑。
同樣的事情在12年後又再次發生。2005年的時候,也是高管帶領了十多個分公司經理出走,讓我們企業再次陷入非常被動的地位。從那次後,我們一方面開始反思,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件?另一方面,開始重視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通過較為全面的企業文化,讓更多的員工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讓更多的員工和企業一條心。包括一些制度建設以及人才梯隊建設等。同時,我們還推動“陽光經營”,“誠信經營”的經營理念。
目前來看,整個經濟環境不太好,我們企業也碰到瓶頸,在2015年舉行30週年慶典的時候,我就在會上談到,因為經營非常不易,如果説我們不變革、不創新、不轉型,極度危險。因此現在,我也提出了“二次創業”。
儘管以前覺得自己已經快60歲了,還有很多愛好,也希望給自己留點時間,退到二線來。但現在企業還存在不少問題,發展也到了瓶頸期這樣一個重要階段,而我自認為又是一個相對有責任、有使命、有夢想的儒商企業家,理應推動公司轉型升級,向更燦爛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就提出“二次創業”,建立利益共同體的共用平臺,打造奮鬥型的事業合夥人團隊,提升有成就感的幸福人生。目前我們在全方位的投入,對企業未來也充滿信心。
2009年,張華(左)與原深圳市市長鄭良玉(右)共同為孔聖像揭幕。
參
沒多久,中國空軍就在北京舉辦了一個軍人移交安置研討會。當時我和王理宗先生一起受邀參加。王理宗先生他代表商會發言,我代表民企發言
為轉業軍人提供發展空間
作為深圳民營企業家聯誼會的主要領導單位,三和國際還曾積極組織中國空軍與民營企業家聯誼會聯手合辦的50名空軍軍官在深圳民企的三個月挂職鍛鍊活動,並主動接受了數名空軍高級轉業軍官,為他們在企業的成長提供廣闊空間。
2003年的時候,中國空軍有很多的士兵復員、軍官轉業,同時部隊也推出了“自主擇業”。當時中國空軍組織有想到地方、民企中去體驗、去學習的隊伍。中國空軍政治部、轉業辦以及我們廣東高科技産業商會的會員單位有談合作的意向。
那時候廣東高科技産業商會秘書長王理宗先生找到我問我的意見,他告訴我,作為民營企業,參與推動這樣一個軍隊的幹部學習活動很有意義,但同時也可能存在風險。我説,作為民營企業應該有使命和擔當,有什麼好擔心的?軍隊有困難、地方有壓力,我們企業可以去和中國空軍政治部合作,一起推動這樣的事業。後來中國空軍政治部的方部長,還有轉業辦的滕安主任,帶領了團到師級的50名校官到深圳。這50名軍官都穿著非常整齊的軍服,手拿著公文袋,軍容煥發,邁著整齊的步伐到了我們接待的酒店。當時看到這樣的軍威,讓我非常興奮。空軍和我們商會經過統籌安排,市人事局也代表政府參與進來,每一個單位都安排兩到三個軍官。當時在我們企業則安排了副團長、副政委和參謀長,我還帶這三位軍官去看了東江縱隊展館,因為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中在華南很有影響力的一支抗日遊擊隊伍,它的發源地就在惠陽、東莞和寶安。
三和國際也成為部隊、商會和市政府三方定期開會、研討座談的一個樞紐,活動非常順利,部隊也很滿意。3個月後,在深圳禮堂,當時中國空軍政治部鄧主任和深圳市委領導還有商會的王理宗先生,以及自主擇業的軍官,還有我本人分別在自主擇業的培訓、學習總結大會上做了發言和講話。
這3個月讓這50名軍官對民企,對經濟的發展有了比較新的認識,也打下很好的基礎。沒多久,中國空軍就在北京舉辦了一個軍人移交安置研討會。當時我和王理宗先生一起受邀參加。王理宗先生他代表商會發言,我代表民企發言。在發言上我提到,軍人移交安置研討會這個名稱不太妥當,移交安置是老弱病殘才叫移交安置。我説道,他們不是老弱病殘,他們是社會的精英,是優秀的軍人,戰爭年代需要他們,改革開放更需要他們,他們是我們經濟建設裏面的中流砥柱,是我們經濟建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我們民企需要他們,社會更需要他們。
也就短短的幾分鐘發言,讓大家很感動。當時中國空軍一位將軍很激動的走到我面前説,我會將我們空軍、深圳民企所做的事情和你今天講的話整理成資料,報給中央軍委和中央政治局。後來,這一行動受到總政、中國空軍、國務院軍轉辦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現已成為軍隊幹部轉業分配成功案例在全國推行。
張華(右)向著名主持人楊瀾(左)贈送孔子聖像。
肆
2009年開始至今,由三和國際集團、廣東省高科技産業商會、深圳市孔聖堂儒家交流中心持續舉辦六屆孔子文化節及多場不同主題的高峰論壇
積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從很早開始,我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2005年的時候,香港一位知名的文化大師霍老先生在雲浮創辦了一個專門弘揚傳統文化的抱祿山莊,當時我就參加了他的培訓。培訓過程中認識一些儒學朋友,就談起了儒家思想、傳統文化。沒多久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貴州,貴州有個陽明精舍,當時我們好幾個朋友一起去精舍參觀學習、交流,夜晚在月光下,幾位好友對孔子的思想,中國傳統的儒教文化進行了很深入的交流和分享。
當時我們回來之後就做了規劃,想圍繞傳承弘揚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立一個臨時機構,那時候我剛成為深圳市政協常務委員,再加上自己對深圳的人脈,環境還比較熟悉,大家就讓我來做召集人。2009年,經過幾番週折,我們在深圳東湖公園捐建了深圳市孔聖堂儒教文化交流中心,塑造孔子大銅像並同原深圳市市長鄭良玉先生一起為聖像揭幕,並持續全資資助該機構,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祭孔大典,六屆孔子文化節。孔聖堂的創辦得到了廣東省高科技産業商會及相關中央部委、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援,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佔祥先生親自為“孔聖堂”題名並給予高度評價。
第一次的祭孔大典,國家宗教事務局第四司司長呂晉光親臨現場,來支援我們的活動,現場致辭時講到,在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出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深圳首次舉辦祭孔大典,無疑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融合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有益的開拓性的嘗試,是深圳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件大事!好事!喜事!此次活動鄭良玉、鄒爾康、周鼎、李海東、劉波、林江、梁達均、李定、莊禮祥、郭榮俊,廖軍文等多位市委市政府老領導親臨現場支援並給予高度評價。當時周鼎老書記多次激動地握住我的手説:“沒想到深圳還有這樣有擔當的企業家願意做這樣偉大的事情,你為深圳的文化建設又做了一件增光添彩的事情,希望你能堅持做下去。”
2009年開始至今,由三和國際集團、廣東省高科技産業商會、深圳市孔聖堂儒家交流中心持續舉辦六屆孔子文化節及多場不同主題的高峰論壇,在活動中,高佔祥先生曾講道:民族復興,文化先行,文化領航,事業輝煌,大鵬灣畔,蓮花山下,巍巍深圳,瑰光璀璨;千年儒學,鵬城傳揚,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深圳人在豪邁地實踐著文化強市、文化興市、文化立市,此乃深圳之幸,此乃國家之幸。
2013年,三和國際又發起成立了三和仁愛文化基金會,當時我個人捐款1000萬元現金,加上在慈善拍賣會上拍賣100多萬元的字畫,為基金會籌集了了1100多萬元。三和仁愛文化基金會主要是為籌集更多資金來去傳承弘揚和傳播儒家思想和傳統優秀文化。
我作為儒家的信徒,每逢初一、十五會帶領我的幹部團隊給孔聖人上香、行告拜禮,也讓他們在傳統文化裏面得到一些熏陶。既然我們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三和人,這個儀式是少不了的。而通過文化的熏陶,通過一些成長案例去幫助員工的成長,也有益於在他的人生感悟中去追求幸福人生。我在我們三和人的幸福觀裏談到,使大家都富起來,讓更多的優秀員工有車、有房、有使命,建立美好的家庭,實現幸福人生,這也是我帶領團隊走向成功的一個強烈願望和使命。因此我們現在推動弘揚傳統文化,每年舉行孔子文化節,既不圖名也不圖利,只想幫助更多的人。我也會持續為推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儒家思想的弘揚和傳播作出積極貢獻。
我認為幸福有兩層含義,第一是物質財富,第二是精神信仰。要想得到幸福,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和擁有信仰,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前提,所謂的智慧就是來自於對儒家思想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感悟,有智慧的人生不用瞎折騰,幸福就會來到身邊。這幾十年裏我經歷很多的磨難、坎坷、考驗和挑戰,但走到今天,我深深地感覺,傳統文化在我的成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張華
1957年生,深圳寶安人,1985年創辦三和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CEO至今,中國絲印技術領軍者,同時還擔任中華孔聖會理事長、三和仁愛文化基金會執行主席、孔聖堂儒家文化交流中心創辦人、孔聖書院院長、香港孔教學院副院長、東江縱隊研究會名譽會長等社會職務。其創辦的三和國際集團在絲印技術領域縱橫馳騁,將國外先進的網印技術、印刷設備引進中國,而且推動絲印工藝向高新科技領域發展、轉型,曾先後獲得“中華光電觸控屏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單位”“中國印製電路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網印及制像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科技印刷行業最具影響力企業”“深圳福田品質獎獲獎企業”等多項社會榮譽。
口述時間
2016年5月23日上午
口述地點
南山區華僑城東方花園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程安逸
前期統籌:
王外平 梁瓊月 黃曉天
後期統籌:賴麗思
特別鳴謝:深圳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本版資料圖片由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