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生涯中,工作過多個單位,親見親歷親聞的事不少,其中有一件事雖説印象深刻,但當我靜心回首時,竟然沒有太多的困難、困頓之感。實際上,它是一項系統性和複雜性都很強的工程,它就是今天矗立在西麗的深圳大學城。
後來我追溯其因,想明白了:我們趕上了最好的節點——當時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齊備,我們得以辦大事而不那麼曲折費難。作為城市發展的産物,深圳大學城的模式之新、層次之高都成為了當年的全國“第一”及“唯一”。
莊心一
壹
深圳想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來完善提升城市現代功能,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而高校並不滿足於僅僅辦“虛擬大學”,想來深圳探尋“産學研”相結合的可行路徑,想建立辦學實體
抓住良機乘風而行
1998年10月,我上任深圳市副市長,分管教育,沒多久就趕上了一個良機:那是1999年的6月,中央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方針、政策、措施、要求等;會後,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正式發佈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是註定會寫進中國教育史的重要一筆。
怎麼使教育和實踐相結合?我記得當時會上有要求説,各省、市的代表回去後不要急於開會,請大家結合實際,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後,再來佈置如何貫徹落實。
剛好也在那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由我牽頭組成專門的班子,啟動了《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01-2010)》的編制工作,在1991到2000的前十年的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反思、評估、學習和考察等,制訂規劃的過程中集思廣益、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剛好也是同時在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
從經濟發展層面來看,深圳的高新技術産業起步早,受重視程度高,政策推進力度大,在上世紀90年代産業結構的調整中蓬勃興起,已經顯現出強勁的勢頭——産值佔全市的工業總産值比例超過40%,其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自主智慧財産權,産業的發展使對發展高科技的要求需求越來越強烈,高層次的人才供給和産學研的有機結合是其中的關鍵。與此同時,深圳率先提出實現現代化示範市這一目標,增創新優勢,提出了“科教興市”。
截至新舊世紀之交,深圳經濟特區已經建立了20年,我們的區位、體制以及産業等各方面的優勢已經形成了一種“磁力”,産生了一個磁場,不論是企業界還是教育界,愈來愈多地將他們的注意力瞄準深圳,希望在深圳找到與他們自身相結合的點,尋求發展。例如説,當時在高新區已經形成了“虛擬大學”,即當時有20多所來自國內各地的高校為了尋找實施教育探索的平臺,在深圳設置一些相當於“窗口”的機構,還陸續開辦了一些在職研究生班。我們提供場地,他們來掛牌。
儘管以“虛擬大學”的形式匯聚了不少教育資源,實際上在偌大的深圳,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只有兩所院校,一所是深圳大學,另外一所是深職院。在經濟特區20週年之際,基礎教育的發展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之時,高等教育給大家的感覺是“發展慢了,規模小了,水準低了”,成為一塊亟需補上的短板。
在2000年4月12日召開的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市委書記張高麗、市長李子彬、副書記李容根分別作了講話,在高等教育方面,明確了“兩條腿”走路——辦好現有的兩所大學,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和水準;同時抓緊規劃興建大學園區,吸引國內外名牌大學來深辦學,實現高等教育跨躍式發展。
具體怎麼辦?和哪所高校合作?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構想——在這一次會議之前的幾個月,也就是春節前後,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在迎賓館先後與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校長、書記進行了會談,我們深圳想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來完善提升城市現代功能,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而高校並不滿足於僅僅辦“虛擬大學”,想來深圳探尋“産學研”相結合的可行路徑,想建立辦學實體。因此,雙方達成了高度的共識和默契,可謂一拍即合。
現在回想,當時這麼多機緣都湊在了一起,形成了強大的“聚合效應”。可以説,這一重大決策的形成是國家宏觀政策、深圳自身優勢以及改革發展實踐中的強大需求等諸多有利因素在特區這塊土地上綜合作用的結果,體現了當時市民、企業、高校、政府等各個方面的共同願望,可謂“應時、應地、應勢、應人”,沒有過早,也沒延誤,正是想辦、該辦、能辦的時候就果斷下決心真幹了。
2001年10月12日,深圳大學城舉行奠基典禮。
貳
我們選取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學科:其一,與“知識經濟”相關的IT資訊産業,也是當時深圳高新技術産業當中的支柱産業;其二,與新材料、生化相關的學科;其三,現代服務業相關學科
最先與清華探索合作模式
在引進名校方面,深圳與清華的合作是啟動得最早的,于我個人而言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在深圳迎賓館的那次會面後,市裏面就指定我來代表深圳推進此事,主要協助我的還有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江潭瑜、教育局長楊柏生、深大副校長張寶泉、教育局高教處處長梁北漢等人,而清華方面是由時任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牽頭,與時任校長助理吳敏生、校辦主任史宗愷等同志一起來負責此事。當時我們是一輪又一輪地見面磋商、週密討論,將每個環節一一敲定。
在哪辦?當時為了選址,我們先後到過坪山、葵衝、赤灣還有寶安的一座山的山腳去看,清華方面也給了很多建議,考量到交通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最後選來選去,才確定選址在西麗。
其實,當時西麗這塊地已經出讓了,而且只有1平方公里,地方小,就算加上東邊的一片菜地、兩個村子,也不夠3平方公里,而且旁邊還準備建一個垃圾發電廠,因為涉及重新規劃、拆遷以及發電廠需要另覓他地等事項,總體比較麻煩的,但是考慮辦學的實際需要,最後還是定在了這裡。為此,市裏有關部門很快解決了已糾纏多年的土地遺留問題,搬遷了本已開工的發電廠項目。若不是市裏下了很大的決心,若沒有市裏職能局高效有力的落實執行,這些個難題的迅速解決是不可能的。
當時我們不僅僅考慮一期工程的需要,還得從長遠來看,要給二期、三期留有餘地。我記得當年與之毗連的地方有道鐵絲網(特區二線),後面有一個山坳,我們曾沿著一條巡邏小路專門去看過,算上山坳的那片地,心裏有點底了:至少給二、三期預留了一點發展用地。
至於辦什麼?契合城市發展和産業升級的需要,我們深圳提出的目標很明確:以研究生教育為主,而且必須要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這樣,才能將該領域內最高水準的學者、最有希望的人才聚攏過來,才能可持續地匯聚來自全世界的相關資訊和前沿成果,而且國家級的科研項目也會隨之而來,當然還有國家的科研經費。
最後是要具體到辦什麼學科。現有的學科包羅萬象,當時深圳在編制“教育發展十年規劃”時,同時編制了一個深圳要重點發展的高等教育學科的目錄,這是其中的一個依據,另外一個也要是對方院校擅長的學科和專業。
我記得當時為了討論此事,我帶隊去過兩次清華,去過一次北大;清華那邊也派過一批教授到深圳搞了一週的調研,除了與企業代表座談,還到企業實地考察,回去後每位教授都提交了一份建議書。經過約半年時間的反覆論證,我們選取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學科:其一,與“知識經濟”相關的IT資訊産業,也是當時深圳高新技術産業當中的支柱産業;其二,與新材料、生化相關的學科;其三,現代服務業相關學科。
得辦多大規模呢?這不是拍腦袋就能定的,首先要符合“確保母體品牌”這一品質標準,其次還要取決於雙方的現實條件——學校既能提供辦學品質上的保證,我們這邊的空間和資源也能跟上保障。當時就定下了首批招生的規模、以及階段性實現的招生目標。後來我聽大學城管理辦公室透露,基本上都實現了。
在這一系列的接洽中,我對清華大學實踐“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也有了很真切的感受。且不説前面他們做了多少務實細緻的工作,到了“明算賬”這一環節,我記得當時問清華每建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要補貼多少錢。其實如果他們就算開價5000萬,我們也不會還價,因為我們看重的是層次、結構和品質以及後面産出的效益,結果他們提出的數目是3000萬。另外,每培養一個學生、每來一個老師需要補貼多少,也都是有理有據、清清楚楚的。
説到資金,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深圳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完備的支撐科技研發的財政政策,在人才方面的補貼有專項資金;而且在每年市“兩會”時期,人大、政協對教育的投入從不吝嗇,這些為辦高等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説老實話,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辦全日制教育,我也是邊幹邊學、現學現用,從中懂了一點辦學的規律。有了跟清華一起先行模式出的合作經驗,後面與其他學校的合作中好多事其實都是大同小異了。
2007年12月13日,時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莊心一考察深圳大學城。
參
從當時實際出發,經過考察、論證,形成的辦學思路是32字方針,即“統一規劃、資源共用、政府引導、自主辦學、多元開放、體制創新、匯聚優勢、爭創一流”
在高新區進行過渡辦學
為了積累辦學經驗,我們當時既考察了寧波、珠海、廊坊等國內的大學城,也去美國洛杉磯、賓夕法尼亞、伯克利考察過一些大學園區。後來發現,我們的辦學模式還是比較新的,可借鑒經驗不多,主要得靠自己探索。
深圳市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按照現代教育規律和特區20年改革發展經驗,從當時實際出發,經過考察、論證,形成的辦學思路是32字方針,即“統一規劃、資源共用、政府引導、自主辦學、多元開放、體制創新、匯聚優勢、爭創一流”。
舉例説,“統一規劃”就是統一在西麗建辦教學科研實體;為什麼要自主辦學?我覺得這就體現了深圳的觀念:我們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完全靠院校自己辦學,如果處處覺得自己很行反倒容易壞事;另外,大學城有一整套的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一方面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公用的要集約共用等。
當然,這32個字不僅是大學城規劃的指揮棒,同時也精煉地概括出大學城的建設理念和建設機制,也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在改革創新中發展,要緊緊圍繞——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市民服務、為産業服務這一目標展開。
2000年10月14日,時任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李德成與何建坤分別代表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正式簽訂了辦學協議,確定將清華大學作為首家引進辦學的實體。
而在此之前的一個多月,2000年秋季學期開學,清華大學已在高新區裏臨時劃出的區域進行了過渡辦學,此事也充分體現了“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大概是6到7月份才定下了過渡辦學的方案,隨即提供了簡易的教學用房和生活用房,在市裏“優先保障”“特事特辦”的要求下,9月份師生們來開學時,學生宿舍、教師公寓、食堂、教室、辦公室基本上一應俱全,都是我們十幾個相關的職能局和高新區共同努力、高效工作、保時保質保量“交活”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基本沒有操過什麼心,作為一個分管的副市長,那兩三個月內,唯一需要協調的居然是在師生們經常通過的路口裝一個紅綠燈。
對於過渡辦學期間的保障,清華大學那邊沒有人説過一句不滿意的話。所以,當我回想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曾遇到過的困難困惑時,就會感慨,就辦大學城而言,當時的要求很高、時間很緊、頭緒很多,我雖然很忙、很累,但真想不起有什麼很難之處,由此也讓我真切感受到特區真的是一個萬眾一心幹事創業的好地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從年初領導碰面達成辦學共識到秋季開學,期間他們一邊積極參與大學城規劃,一邊將深圳研究生院作為異地辦學唯一實體申報教育部獲批,一邊籌劃招生和配備師資,任命吳敏生為深圳研究院的院長,林功實、梁永明為副院長。何建坤副校長當時告訴我説:當年清華大學內部教研崗位競聘時申報來深圳工作的不僅踴躍而且層次很高;報考深圳研究生院的學生很多,整個錄取成績還高於本校。我聽了特別高興,因為這也體現了深圳的吸引力。
2001年1月,北大簽約;同年5月,哈工大簽約。南開大學金融工程學院後來因為一系列變故,未能將原定的社會辦學模式進行到底,但也在其中實實在在地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貢獻。最近,我聽大學城管理辦公室説,深圳大學城與國外的著名高校進行國際化辦學也取得實質成果,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已落戶大學城並招生,這個消息令我感到振奮,因為這也是我們當年想做而沒能做成的願景之一。
肆
看到昔日在圖紙上、沙盤模型上的規劃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場景,既親切,又高興,還很陌生,因為比我想像得還要好
大學城從藍圖變成現實
2001年10月12日,大學城奠基典禮舉行。當年規劃大學城,基於高校的意見,大學城內“八通一不平”,特意留下一個小山坡。
我是2002年3月8日離開深圳的。走之前,我特地去了一趟大學城的工地,做一個告別。只見到處是挖掘機、推土機,人頭攢動、機器轟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當時工人們正砌大沙河,這讓我想起此前曾與何建坤校長他們的團隊在一起憧憬未來時,曾説這一條河會不會像康橋的康河一樣,成為未來大學城學子們賽艇的地方。我聽大學城管理辦公室説,這個想法近年已經成真。
到了2007年,我回深圳開一個為期兩天的國際研討會,與幾位國外的教授在一起。當時有半天的時間可靈活安排,我便想帶他們去看看深圳,向他們提出三個建議:“一看景點,二看企業,三看學校。”他們毫不猶豫地説:“看學校。”
那一次,我帶他們去看了兩個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大學城,那一次也是我離開後第一次再回來看大學城,看到昔日在圖紙上、沙盤模型上的規劃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場景,既親切,又高興,還很陌生,因為比我想像得還要好。
到了2012年,中國證監會和深圳市政府聯合創辦資本市場學院,院址緊挨大學城的西北角,可謂是比鄰而居,我又奉命成為籌辦人之一,這也算是冥冥之中的緣分了。
我最近從大學城管理辦公室得知,2016年上半年,清華、北大、哈工大三所研究生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8885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數佔深圳全市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總數的60%,累計培養了2.3萬多名全日制研究生,在他們當中,有約45%的畢業生留在深圳工作。還得知,一批科研成果從大學城進入深圳的企業和社會,一批企業的科技難題在大學城得到解決。這説明大學城正為深圳的發展進步發揮重要支撐作用,這讓我感到無比欣慰。
深圳大學城的藍圖得以變成現實,與市委市政府的高瞻遠矚分不開,與各方的務實工作和幫助支援分不開。在深圳市副市長的任上,我見證了市委市政府重視教育的這條主線從來沒有一絲一毫地含糊或動搖——前期的高麗書記、子彬市長為此分外上心、特別給力;我還記得,2000年年5至6月,市委市政府換屆,于幼軍市長上任後,在9月份親自帶隊上京彙報教育工作,並且懇請教育部對深圳創辦大學城給予政策支援;我所敬重的李灝老書記,當年也常鞭策和鼓勵我,還熱心推薦國內外的學校;尤其是當時全社會上下一心辦教育的共識和熱情,都是大學城得以夢想成真的力量之源和成功之本。
十五年過去了,當我回顧這段歷史,綜合其他方面對深圳的了解,感覺深圳大學城建設是深圳改革開放發展轉型當中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特區勇於進取、腳踏實地探索試驗的實踐典範。它既聚集體現了深圳當時的遠見和優勢,也為深圳未來增創新優勢提供了長期、持續的有力支撐。
莊心一
1955年生於上海奉賢,經濟學博士,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黨委書記。1998年10月至2002年3月,任深圳市副市長、黨組成員。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黨委委員。現為資本市場學院理事長。
口述時間
2016年5月17日下午
口述地點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19號富凱大廈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賴麗思
前期統籌:
王外平 梁瓊月 黃曉天
後期統籌:賴麗思 施展萍
特別鳴謝:
深圳大學城管理辦公室
本版歷史圖片由深圳大學城管理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