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明:33年如一日奮鬥在特區醫療第一線

發佈時間: 2018-09-29 09:23 | 來源: 深圳晚報 | 作者: 許嬌蛟 | 責任編輯: 王靜

在深圳經濟特區醫療領域辛勤耕耘33年,我獲得過無數的讚譽和榮耀。許多人曾問我秘訣是什麼,我總結了“一句話”和“三個堅持”:幾十年只做一件事——堅持做醫生從不“跳槽”;堅持帶學生樂此不疲;堅持做學問心如止水。正是這份堅持,讓我伴隨著經濟特區的發展穩步前行,為這座活力勃發的城市書寫一頁獨特的篇章。

2015年4月,蔡志明在市二醫院實驗室工作時留影。

雖然報紙只有一頁,但我卻被上面刊載的文章深深吸引,文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句子讓我過目難忘——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深圳經濟特區,第一次知道它正在一日千里地成長著

翻山越嶺兩天半“騎”到特區

1984年的夏天對別人而言可能沒什麼不同,對我而言卻意義重大。因為就在那年,我懷揣著大學畢業分配證明,獨自騎著一輛破舊單車,從汕頭一路顛簸了400多公里,終於來到祖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從此開始了我迄今30餘年求職求知、求精求進的行醫旅程。

和多數同齡人一樣,我高中畢業後當過工人也做過老師,在知青隊伍中磨練6年後重返校園,在汕頭大學攻讀醫學專業。那時的我求知若渴,經常泡在圖書館裏。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報刊陳列架上意外發現了一份新報紙,版頭五個大字十分醒目:深圳特區報。雖然報紙只有一頁,但我卻被上面刊載的文章深深吸引,文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句子讓我過目難忘——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深圳經濟特區,第一次知道它正在一日千里地成長著。那篇文章在我心裏埋下一顆火種,在青春的分岔口指引我踏上一條不平凡的路。

轉眼到了畢業季,憑藉著大學期間的優異表現,我獲得了留校機會。但我一心想著來深圳闖蕩,所以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當時我們年級有幾百人,而能來深圳的名額只有3個,我有幸成為其中之一。

在那個年代,連接汕頭和深圳的不是平坦公路,而是崎嶇的山路。另外兩個分配到深圳的同學家境都比我好,他們坐著大巴車來;只有我一個人是提前托運了裝滿家當的大木箱,踩著一部破舊單車來的。

我一路上翻山越嶺,走走停停,整整花了兩天半的時間。7月份的天氣變幻莫測——有時候烈日炎炎,我就一手撐傘遮陽,一手扶著車把艱難騎行;到達惠陽淡水時又突然遭遇洪水,我只好投宿民宅,沒想到吃壞了肚子。好不容易來到深圳,第一件事不是給別人看病,而是去羅湖醫院的東門門診部給自己抓藥。

2012年2月,蔡志明(後排左三)見證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與華大基因率先簽約開展唐氏綜合徵篩查。

做飯、上洗手間大家都是輪流來,晚上下班後我們就湊在一起聊聊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生活卻十分熱鬧充實

12年見證市婦幼保健院的初創期

我懷著滿腔激情來到深圳,但是深圳給我印象卻遠沒心中幻想的那麼美好。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做醫生。當時的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還在人民北路的一棟小樓裏,不僅設備少,人手也不足。醫院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看病、生小孩,但是我們只有三種常規設備:X光機、B超機、顯微鏡;後來我們建起了市婦兒醫院,科裏只有3名醫生,根本無法明確分工——無論是門診、會診、急診,還是值夜班、做手術、查病房,都由我們三個人包辦。像處理婦女乳腺腫瘤、剪舌繫帶、小兒包皮等手術,我們在門診就做了。

剛到醫院時沒地方住,和我一起分配來的兩個同學就去外面住賓館,我為了省錢就留在醫院“打遊擊”——辦公室、放射科、診療室我都住過。3個月後,醫院宿舍空出一個床位,我就搬了過去。我清楚地記得,那間小宿舍裏擠著3張兩層鐵床,除了我還住著兩名司機和兩名廚師。我們隔壁住著剛調來的副院長一家人,包括他的夫人和兩個孩子,條件也並不比我們好。

後來醫院在黃貝嶺給我們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裏面滿滿噹噹地住了4戶人家。那時我剛剛結婚,分到其中一間大約8平方米的房間,裏面只放得下一張床和一些衣服。做飯、上洗手間大家都是輪流來,晚上下班後我們就湊在一起聊聊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生活卻十分熱鬧充實。

我在市婦幼保健院和市婦兒醫院一共工作了12年,雖然一直忙碌,但是我始終沒有忘記充實自己。1985年,我到上海進修了一年;1989年,我到中山大學攻讀泌尿外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用4年的時間迅速完成了6年的學業。

1993年,我站在更高的技術和學術高度重返工作一線,這時候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已經搬到現在的紅荔路上,醫生的待遇也開始逐漸提高。不久,我就迎來了職業生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從此開啟了21年擔任醫院院長的職業歷程。

2015年4月,蔡志明(後排右一)在市二醫院查房。

靠著跨越式的發展和穩打穩扎的技術積累,羅湖醫院脫胎換骨,在全市的區級醫院裏名列前茅

“四兩撥千斤”讓羅湖醫院重整旗鼓

1957年建成的羅湖醫院算是經濟特區醫療界的“元老”,但長久以來設施配備老舊,醫療環境欠佳,是全市比較落後的一家“二甲”醫院。1995年底,羅湖醫院公開招聘院長,希望招攬一名學歷高、視野廣的人才帶領醫院重整旗鼓。當時有很多人反對我離開,他們説:“你學歷這麼高,怎麼能到那樣一個又偏僻又落後醫院去呢?”可我認為羅湖醫院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而且羅湖區的區長也很信任我,於是就毅然決然地接受了挑戰。

上任第一天,我就帶領一幫人到醫院各樓層去通廁所,把衛生環境建設搞起來。當時羅湖區的領導來醫院暗訪,被這個小細節深深打動,他感慨道:“羅湖醫院有希望了!”

後來,區裏各部門領導來羅湖醫院現場辦公,提出要給我們撥款100萬元,幫助醫院的建設上一個新臺階。我説這筆錢太少了,領導驚訝地反問我:“這還少啊?這是我們迄今為止能撥出的最大一筆款項了。”我馬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由羅湖醫院去向銀行貸一大筆款,而這100萬元則作為貸款利息。他聽了馬上稱讚:“這個想法好,四兩撥千斤!”

就這樣,由羅湖區投資管理公司擔保,羅湖區政府貼息,羅湖醫院成功向銀行貸了3000萬元。利用這筆錢,我把羅湖醫院上上下下進行了重新裝修,購置了彩超、CT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設備。此外,我還廣納賢才,包括返聘18名很有分量的老醫生,利用他們的經驗把羅湖醫院的各學科搞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微創外科、肝病中心、生殖中心更是讓羅湖醫院蜚聲遐邇。

特色專科為羅湖醫院迎來春天

傳統的“大開刀”手術不僅動作大,而且病人恢復慢、出血多,缺點顯而易見。隨著技術的進步,“微創化”成了世界臨床醫學發展的大趨勢。我來到羅湖醫院不久,就成立了微創外科中心,由我擔任臨床主任。

我們做的影響最大的一台手術,就是為“活雷鋒”陳觀玉切除膽囊。當天,我們使用直徑2.7毫米的腹腔鏡,從早晨7點開始手術,歷時1小時完成,總共取出96顆結石。到了下午,陳觀玉就能在攙扶下去探望別的病人了。這場手術讓我們的微創外科出了名,不僅全城媒體爭相報道,許多病人也紛紛慕名而來。

我們再接再厲,嘗試用胸腔鏡切斷胸交感神經,以此治愈在青少年中十分常見的“手汗症”。為了學習這個技術,我們專門到香港去“取經”。當時有一位領導不相信我們的技術,剛好他小孩有“手汗症”。我就向他打包票:“你帶孩子來,我們保證手術完馬上就好。”手術前,他摸了摸孩子的手,又濕又冷;我們切完神經,他再一摸孩子的手,居然馬上變得又幹又暖了。

立竿見影的效果不脛而走,全國各地被“手汗症”困擾的患者都想來我們醫院手術。那時做這樣一次手術大約需要8000元,我們只收6000元,節省下來2000元給病人買機票和提供住宿。很快,我們的“手汗症”病例數就積累到全球第一。

此外,我們成立了肝病中心,由國內知名的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教授擔任主任;還成立了生殖中心,使羅湖醫院成為經濟特區第一批成功誕生試管嬰兒的醫院之一。靠著跨越式的發展和穩打穩扎的技術積累,羅湖醫院脫胎換骨,在全市的區級醫院裏名列前茅。

把醫療教學科研作為“機體”,把健康産業和後勤社會化作為“兩翼”,讓醫院這架大型飛機在浩瀚的天際扶搖直上

“一體兩翼”支援北大醫院躋身一流

1999年底,深圳市中心醫院(後更名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簡稱北大醫院)建成,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院長。我以面試筆試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成為北大醫院的第一任院長。面對當時還是一張白紙的北大醫院,我走馬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如何在這張白紙上描繪最美好的圖畫。

為了讓它迅速做好做大,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引入名校力量,使北大醫院成為北京大學第一個異地辦醫成功的案例;為了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我大力支援發展健康産業,不僅在醫院成立了大型的體檢中心、特診中心和特診病房,還帶領醫療隊伍走進企業普及亞健康知識;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我率先推動“醫院後勤社會化”,把物業、安保、餐飲、服務都外包給專業公司去做,這項制度改革後來獲得了國家醫院創新獎。

在北大醫院任職期間,我一如既往地重視科研攻關,除了打造全市第一家廣東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外,我們還在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的支援和資助下,孕育了全市第一個生物樣本庫。建立生物樣本庫,是一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基礎性工作,需要精心的積累和漫長的等待。但是每一份存留下來的腫瘤標本、血、尿、糞等樣本,都是人類珍惜的遺傳資源,能為醫學科研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那時,北大醫院婦産科和市衛生部門合作籌建了“宮頸癌早期篩選中心”,為大量適齡婦女做宮頸刮片、宮頸活檢、陰道鏡等檢查,檢查標本全都存留下來。最後光宮頸標本就達到100多萬例,其中呈陽性的就有好幾萬例。我們還從克利夫蘭引進全美排名前三的産科主任Ballens博士,為深圳的婦女做腫瘤普查,他後來獲得了由總理親自頒發的“中國友誼獎”。

我在帶領北大醫院迅猛發展的12年間不斷摸索,創新性地提出了“一體兩翼”的醫院管理模式,即把醫療教學科研作為“機體”,把健康産業和後勤社會化作為“兩翼”,讓醫院這架大型飛機在浩瀚的天際扶搖直上。2006年,“一體兩翼”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和深圳市科技創新獎。

經過幾年努力,二院拿到了80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創新載體。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好幾個一般醫院相加的總和

讓“一滴尿驗癌”不再遙遠

2010年,我在北大深圳醫院任職期滿,輪崗來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簡稱二院)。我剛到任的時候,二院在全市的三甲醫院裏還算相對落後。我決心繼續秉承“科技興院”的精神,人才、學科、設備“三管齊下”讓二院更上層樓。

經過幾年努力,二院拿到了80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創新載體。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好幾個一般醫院相加的總和。其中,光我們的泌尿外科門口就挂著10塊創新載體的牌匾。除了泌尿外科,我們的骨科擁有6個專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我們的神經外科,也是全市乃至全國馳名;此外,傳統的優勢學科,如血液科、燒傷科和康復科,也都在穩步發展和提升。

在二院期間,我個人也在不斷地帶領科研團隊創新突破。當時,我負責為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遺傳》(Nature Genetics)審稿,一個特殊的基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現它在卵巢癌、腦瘤、肝癌裏的突變的頻率比較高,於是立刻在大數據庫中進一步篩查。結果我們發現,這個基因在輸尿管癌、腎盂癌、膀胱癌中的突變頻率非常高,而在腎癌、前列腺癌、尿道癌中的突變頻率很低甚至沒有——這意味著用這個基因來篩查尿路上皮癌是很準確的。

很快,世界權威醫學刊物《歐洲泌尿外科學雜誌》將我們的這一重大發現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出來,同時刊載的還有另外兩個國家相同的科學發現。緊接著,我們的團隊註冊了6個中國發明專利和1個國際發明專利,並研製出以這個基因為主的多基因、多靶點生物傳感複合晶片。

目前,初步實驗表明,用複合靶標檢測膀胱癌的精準度是最高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每個人口袋裏都能有這樣一個簡單操作的儀器,只要滴一滴尿在上面,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患膀胱癌。下一步,我們還有望將“一滴尿驗癌”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全身。

“異種器官移植”點燃生命之光

我在二院牽頭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異種器官移植。我從事基因研究已經20多年,對於異種器官移植技術的重大意義深有感觸。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國每年大約有30萬人需要做腎移植手術,可是真正能夠走上手術臺的只有不到5000人,也就是説每年有25萬等待腎移植的病人只能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如果對這些人進行異種器官移植,那麼為社會帶來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在所有動物之中,豬的器官與我們人類最匹配;而且一頭成年母豬一年可以生産2次,一次可以生12到16個豬仔,無論從可操作性還是從性價比來説,都是異種器官移植的最佳選擇。由於市領導的大力支援,深汕特別合作區給了我們兩塊地,一塊用作建設科研園區,一塊用作豬的養殖,我們計劃養3萬到5萬頭豬。

我們這個世界級的科研攻關團隊現階段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在全球範圍內率先研製出可為人類移植的“豬角膜”,並成功做了70多例移植手術,被英國BBC評選為“中國五大科學工程”之一。如今,我們團隊正在與美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合作改造豬的胰島,未來有望讓糖尿病人徹底擺脫困擾。未來我們還計劃改造豬的腎臟、肝臟等器官,為全球數以千萬計的病人帶來重生的希望。

這項技術的前景雖然無限光明,但是我們的團隊也面臨著巨大的科學挑戰。在異種器官移植之前,我們首先要通過基因改造將豬的器官“人源化”,解決異種器官的急性和慢性排異問題,延長異種器官的使用壽命,解決異種器官的病毒感染問題。想要攻克這些難題,需要全社會的支援和投入,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所以,我們打算為這個項目成立專項基金,也呼籲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為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6年1月,我離開了堅守21年的醫院院長崗位。在宣佈正式卸任之前,我給自己剃了一個光頭,意為:新的生活,從頭開始!如今,我仍然保持工作幾十年養成的學習和工作習慣,早上7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因為流逝的歲月只改變了我的年齡、崗位和職務,卻不能動搖我對事業的不息追求。

蔡志明

1956年11月出生於廣東省揭西縣,醫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外科主任醫師,國家泌尿男性生殖係腫瘤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地方聯合腫瘤基因組臨床應用關鍵技術工程實驗室主任,廣東省泌尿外科重點學科帶頭人,深圳大學泌尿生殖研究所所長。紮根深圳33年間,先後在深圳市羅湖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三家大型綜合性醫院擔任院長21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院長、國家級領軍人才、鵬城傑出人才、福田區傑出人才、中國醫院管理創新獎、中國産學研結合創新獎、廣東省抗“非典”二等功、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深圳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市長獎”等榮譽。

口述時間

2016年7月8日上午

口述地點

福田區上步中路1004號深圳市政協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許嬌蛟

前期統籌:

王外平 梁瓊月 黃曉天

後期統籌:賴麗思

本版歷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