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去年,一座名叫“竹裏”的建築令道明竹藝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該村以此為“藥引”,以文旅為媒,不到1年時間,建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農村。竹藝村的“出世”,正是崇州市推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建設過程中與鄉村振興戰略碰撞出的“火花”。
本報訊(記者韓冬通訊員李周羲程志立)9月3日到4日,四川全省鄉村振興大會召開期間,省委書記彭清華一行來到位於川西平原的崇州市參觀考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其中一站就是道明鎮竹藝村。近年來,崇州市政協委員圍繞鄉村振興與全域旅遊工作,積極為文化旅遊産業及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幾乎每年都會有相關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交由市領導督辦。
持續建言——“非遺”成為致富幫手
幾百年來道明鎮村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孕育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道明竹編”。崇州市政協委員、道明鎮副書記楊毅告訴記者:“村民幾乎人人都會竹編,四川市場超90%竹編花籃都來自道明。
曾經一度,當地傳統手工技藝受現代化及青壯年外出的衝擊,農村發展也面臨瓶頸。“2005年,市政協對竹編業開展調研,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出謀劃策。”市政協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實現非遺傳承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將非遺做成産業,同時對産品進行提檔升級。
“竹裏”的意外走紅,為鄉村旅遊提供了契機。當地組織和發動村裏3家竹編大戶,通過參加國內外展覽會、開展竹編技藝體驗和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將竹編文化帶出去,增加當地竹編訂單;同時開展與中央美院等的校地合作,提升匠人對竹編藝術的審美感,將竹編從原來的生活用品變成工藝品,通過深挖竹編文化、提升竹編技藝,形成了竹編特色産業鏈及獨特的竹編文化産業。
重點聚焦——挖掘獨特文化留住鄉愁
“編制鄉村規劃要立足鄉村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歷史,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年初,市政協委員吳剛與周衛星聯名提交了《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督辦提案。
走進竹藝村,自然精緻的院落錯落而立,角落裏上百年的老屋尤其引人注目。“這些充滿文藝范兒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礎上改造出來的。”村長張永超介紹,竹藝村面世只花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很大原因是村裏進行的美化改造工程沒有推倒重來,尊重了當地原有的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
原汁原味的打造除了讓鄉村環境變得更好,也留住了村民的鄉愁。除了竹藝村,崇州還有幾十個村落與林盤,同樣通過環境改造與獨特文化挖掘,走出了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鎮之間抱團發展資源共用、增加文化體驗項目、特色農業農莊建設……在不斷的調研視察與社情民意資訊收集與反映中,市政協積極探索著文旅鄉村振興的多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