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從“習莫會”非正式會晤和英首相特蕾莎·梅的“旋風訪漢”兩場外交活動,到武漢市正式加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再到武漢旅遊形象宣傳片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路透社大屏,武漢人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緊促的國際化步伐。近日,記者從武漢市政協常委專題協商會議上獲悉,武漢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三化”大武漢建設中,突出國際化大武漢建設薄弱環節,市政協緊盯這一發展“短板”協商建言,進一步深化武漢對外開放,全面推進國際化大武漢建設。
當前,我國沿海開放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等已朝國際化城市發展方向邁出了步伐。隨著開放格局從沿海向沿江內伸,武漢建設內地國際化大都市的優勢明顯。2017年2月,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了“三化”大武漢建設,國際化正式確立為武漢進一步提升城市輻射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方向。
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認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僅是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內在要求,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需要,也是武漢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戰略選擇。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武漢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量躍居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外貿綜合競爭力在中西部城市中位列第二。截至目前,武漢市國際友好城市總數達27個,友好交流城市總數達81個,居全國城市前列。2018年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華創會也即將於11月在漢召開。整體上看,武漢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城市國際化功能日益提升。
對此,武漢市民對武漢國際化水準的現狀又如何看待?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課題組對市民的調查問卷分析顯示:市民認為武漢公共産品供應能力相對還很薄弱,制約了武漢影響力的提升;受基礎設施建設的限制,武漢在國際會議、國際旅遊等方面的影響力明顯不足。
相比之武漢現代化和生態化建設,國際化顯得“先天不足”。為此,市政協將“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推進國際化大武漢建設”列為今年市政協全會3號建議案審議並通過,提交市政府辦理。與此同時,年中,市政協適時召開常委專題協商會議,聽取建議案的階段性辦理成果,委員們根據辦理情況發表督辦意見。
委員們進一步呼籲,當前改革開放中還需加強一些重點問題的研究,比如以自由貿易港為主要抓手提升開放水準,重點研究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問題;重點佈局高端産業、總部經濟,加快科技創新,優化外資營商環境;大力推進中歐班列(武漢)、江海直達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加快確立武漢國際交通樞紐地位建設,推動城市治理能力與國際接軌;加強政策和保障問題重點研究,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制度,打造有影響力的“國際人才自由港”和離岸創新創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