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綻放在同一片藍天下(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

發佈時間: 2018-09-19 09:55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朱磊 禹麗敏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你或許很難想到,作為西部省份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目前已完成寬頻網路校校通和教學點衛星數字資源全覆蓋,所有的學校都能通過網際網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後來居上的背後,是對義務教育的高度重視。2017年,全區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228.84億元,較2012年增長58.78%。據自治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寧夏義務教育正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方向發展。

關愛惠澤每個困難家庭的孩子

在吳忠市同心縣第五中學寬敞的圖書室裏,記者見到初三女生小燕。父親在她小時候便去世,母親也改嫁了。

“我第一次考英語不到40分,走路總低著頭,很沒自信。是班主任和住宿老師不斷給我鼓勵。”現在小燕已經是全班第一名,臉上露著自信的笑容。

第五中學是全寄宿制初級中學,2013年開始招生,主要招收菊花臺、旱天嶺等移民遷出區學生,現有建檔立卡戶學生505人,小燕便是其中之一。

“每個孩子為什麼致貧,已享受的優惠政策是什麼,一目了然。”在投影儀前,數據庫管理老師楊麗展示了同心縣教育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數據查詢系統。校長楊永楨説,學校對家庭困難學生逐一走訪、登記,一生一檔動態管理,確保教育扶貧有序實施。

寧夏開闢入學綠色通道,不設門檻,應入盡入,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中小學校就讀。全區普遍建立民政、教育、團委、婦聯、少工委等部門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和普查登記制度。

此外,2011年寧夏開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11個縣區1216所義務教育學校的學生吃上了安全、衛生的營養餐。作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王團鎮中心小學是試點學校之一。

中午時分,六年級(2)班的馬麗梅在食堂裏選擇了米飯搭配蘿蔔燉牛腩,“還有馬鈴薯燉牛腩可以選,吃完了還可以加,住校的話三餐都不用自己掏錢,天天不重樣。”

告別自帶乾糧,農村孩子的營養攝入得到改善。據寧夏醫科大學監測,實施範圍內學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釐米,營養不良率由4.7%降到3.9%,貧血患病率由8.6%降到7.6%,體重正常率由42%提高到43.9%。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師資力量不斷提升

“前段時間我去吳忠市扁擔溝中心學校講課,由市裏的優秀老師做點評。這樣的交流講課讓我發現了自己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吳忠市鹽池縣第四中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物理老師黃煉幸2011年成為一名鄉村特崗教師,如今已轉崗正式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他所説的交流講課,便是當地開展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學校教研幫扶計劃。

寧夏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用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斷提升。

2013年起,寧夏實施地方公費師範生計劃,從2016年起將地方公費師範生計劃由每年200名擴到300名,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小學全科教師,要求最低服務年限6年。建立校長教師隊伍城鄉交流輪崗機制,規定中小學教師評定高級職稱時必須有鄉村學校1年以上任教經歷,引導優秀教師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校長交流輪崗比例達23%,教師交流輪崗比例達11%。

5年來,寧夏90%的縣市區整合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培訓機制更加順暢。通過“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資訊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及省培面授和遠端培訓等形式,培訓教師31萬人次。

黃煉幸的妻子同樣是一名中學教師,區別在於妻子在鹽池縣城就職,“我的工資還比妻子高出不少。”

寧夏堅持職稱評定向鄉村教師傾斜,2013年將縣區教師高級職稱比例由5%調整為8%;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教師和特崗教師補貼標準山區每人平均500元、川區300元。

教育資訊化,城鄉共用優質資源

如今,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八小學的孩子們回家後,和家長一起完成“作業”。學校總務主任韓小平向記者展示了雲校家平臺,“學生的課業進展到哪一步都有記錄,家長可以隨時跟蹤。”

近年來,寧夏以建設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重點,大力推動全區教育資訊化工作,城鄉共用優質教育資源。

鹽池縣第五小學是一所生源主要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全日制小學,實現校園網無線覆蓋,各班均安裝觸控一體機,生均用機比11:1。“我們和福建連江縣實驗小學結對子,經常通過網路進行研討,我也經常線上觀摩他們的教學過程。”一位老師説。

曾經山大溝深、教育落後的西海固,網際網路教育正帶來新氣象。固原市彭陽縣建成多媒體教室1295間,建成錄播教室、智慧教室20間,實現了多媒體教室班班通,寬頻網路、教師網路學習空間開通全覆蓋,創建區級資訊化示範校兩所。學校經費每年用於資訊化建設維護、培訓的超過5%。

目前,寧夏中小學已有84%的教學班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截至2017年底,22個縣市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全部通過自治區評估驗收。其中,19個通過國家評估認定。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