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邊疆地區群眾生産生活情況”赴黑龍江省考察

發佈時間: 2018-09-14 08:59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廉維亮 | 責任編輯: 王靜

白露節氣,秋景暢懷,白鷺結對,三江吞雲。

9月上旬,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率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考察團來到黑龍江考察時,正值黑土地豐收的時節。

這次以“邊疆地區群眾生産生活情況”為主題的考察活動,選擇前往中國雄雞版圖的“雞嘴”位置———中國最東部的邊疆地區,實地調研了解黑龍江省特別是佳木斯市所屬的撫遠、同江等地落實黨的興邊富民政策、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取得的新成就,了解邊疆基層各族群眾的期盼和訴求。

“邊疆地區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值得肯定。成績都寫在了一項項建設成就之上、一份份工作報告之中,我們希望通過座談交流,聽大家嘮嘮家常、説説目前還有哪些困難?”在與地方黨政部門座談時,考察團打破以往先聽後問、一邊兒一段兒的座談固有範式,鼓勵基層幹部講實情、講困難、談希望。

考察團問題導向意識強烈。能夠通過考察活動切實幫基層政府和群眾排憂解難,是此行的一項重要工作,體現出了無黨派人士界委員的務實與為民情懷。

“要説最迫切的問題,就是人口人才流失嚴重,且不説輸血造血,止住失血過多是當務之急”。在與考察團交流時,佳木斯市幹部的急切寫在眉梢之上,僅在“十二五”期間,該市人口凈減少11萬多人,這對於原本就地廣人稀的東北邊境地區而言,失血不可謂不嚴重。

“發展事業也好,穩邊富民也好,一切都需要人力特別是人才來支撐,人口外流導致的人才匱乏,值得重視研究。”考察團副團長胡四一常委表示。

黑龍江省副省長劉忻在與考察團交流時説,目前全省普遍存在人口負增長的現象,人才留不住、引不來,尤其是高素質人才持續外流,導致部分邊境村甚至成為了“空心村”,成為影響邊境地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攔路虎”。

一邊是景色宜人的秋景和豐收在望的沃野糧倉,一邊則是無論城市鄉村人流稀少的空曠,考察團在邊疆地區5天時間裏看到的情景,印證著當地幹部的反映。

從2014年開始,包括撫遠、同江在內的黑龍江流域沿岸12個縣(市、區)政協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同江市政協主席此次專門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聯席會議發出的建議,呼籲穩定邊境地區的戍邊人口,穩邊固防、推動經濟轉型和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生態保護和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人力保障。“根據統計,我們這裡10個考出去的大學生,最終回來建設家鄉的不到1個,缺乏人才使得各項事業發展舉步維艱。”

急人所急,考察團的委員們積極為當地集思廣益。“當年農墾戍邊的探索為東北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建議認真研究農墾經驗,通過有組織性的政策設計,為守衛開發建設邊疆聚集人才。”許京軍常委説。

“如今很多發達地區的‘搶人大戰’如火如荼,而東北的‘留人大戰’卻十分艱難,建議結合脫貧攻堅戰,吸引一部分生態脆弱地區的易地搬遷群眾來到邊疆地區。”吳仁彪委員建議。

“要充分利用好這裡生態優美、夏季氣候涼爽的優勢,打好每年7至9月份的旅遊品牌,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藍逢輝委員建議。

考察團認為,由於地處邊疆、冬季寒冷、經濟活力不足等因素,東北地區的人口人才流失現象一定程度上帶有必然性,但是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引導和自身努力,仍然可以打造出與海南三亞相倣的“另一端”旅遊度假市場,吸引更多的“候鳥一族”回到松花江上的老家。

劉紅宇委員形象地比喻——正如候鳥秋去春來的自然遷徙一樣,只要能夠把東北老家的“巢”築牢築美,眷鄉愛家的遊子一定會成為未來建設邊疆的生力軍。

而在撫遠,這種候鳥精神被更多演繹為大馬哈魚精神——成熟後的大馬哈魚成群結隊歷經上萬公里的跋涉,從北太平洋洄遊到出生地黑龍江撫遠段産卵。産卵後的親魚最終死於卵穴旁邊,用身體為幼魚成長提供營養。

撫遠人把堅定信念、百折不撓、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大馬哈魚精神”視為城市精神,而此番考察團把這種精神凝練為四個字———“不忘初心”,給了當地幹部耳目一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