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提案委重點提案督辦調研“打贏精準健康脫貧攻堅戰”

發佈時間: 2018-09-07 09:4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謝靚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是許多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翻不過去的一座大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的目標,我國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效可喜。然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許多貧困地區尤其是農村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政策保障覆蓋面不廣、基層醫療機構缺醫少藥、群眾健康意識淡薄等,是導致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癥結所在。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做好這項健康扶貧惠民工程,就得下更大力氣啃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全國兩會上,農工黨中央和淩鋒等部分委員提交了20件關於打贏精準健康脫貧攻堅戰的提案,經全國政協主席會議研究被確定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題目。8月23日至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慶黎率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調研組赴湖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圍繞“打贏精準健康脫貧攻堅戰”開展重點提案督辦調研。調研組先後赴兩省區內多個縣、區、鄉鎮和村實地調研,考察了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健康扶貧資訊和大數據平臺、殘疾人康復中心、健康村鎮和健康社區建設、農村飲水工程以及生態農業發展等,走訪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與當地幹部群眾展開深入交流。

這是一次紮實深入的調研,張慶黎帶著委員們仔細看、仔細聽、仔細問,掌握了很多一手資料。一路走來,大家努力為健康扶貧探索出路和辦法,也進一步增強了打贏這場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落實中央政策

“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吊高胃口”

清澈的河水從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穿流而過,風光秀美的曹家畈村就坐落在河畔。

阮建平一家四口是曹家畈村遠近皆知的貧困戶。多年前,妻子和阮建平離婚了,家裏老父親患病需要長期治療,膝下還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日子一度很艱難。

不過,這兩年,阮家的日子好起來了。8月24日下午,張慶黎和調研組委員們坐在阮家寬敞的堂屋內,和他拉起了家常。

“去年我爸住了兩次院,總共5萬多塊錢醫療費,自己只掏了幾千塊。”阮建平告訴調研組。

在阮家墻上,貼著當地扶貧工作隊發的慢性病救助“明白卡”,上面詳細列出了阮家享受的各項扶貧政策,包括醫療救助、舊房改建、教育扶貧、産業扶貧等各項資金。調研組了解到,紅安縣已將36個慢性病種納入門診醫療費用報銷費用,其中就包括阮建平父親得的糖尿病伴並發癥。

24日,在紅安縣人民醫院,調研組親眼見證了當地健康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貧困戶來看病都是先診療、後付費,醫院開通了一站式服務窗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扶貧兜底等政策在這裡無縫對接。貧困群眾住院實際報銷比例90%,個人住院自付費用一年累計不超過5000元,而且,五保戶、精神疾病患者還能實行100%報費。”醫院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説。

在醫院的大廳,調研組碰上了正在辦理出院手續的65歲“五保戶”阮景義,阮景義將住院收據展示給調研組,上面顯示,此次住院費用總計6447元,除去醫保和救助的部分,個人自付費用為零。“現在的政策太好了!”阮景義樂開了花。

政府兜底大大減輕了貧困群眾看病的負擔,然而,作為貧困的革命老區,紅安縣下這個決心並不容易。

幾年前,紅安縣在工作中發現,因病致貧貧困戶佔全縣農業總戶數的69.6%。為此,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方案,將貧困人口個人年自付醫療費用的上限定在5000元,超出部分由政府和保險機構兜底。在啟動初期,初步測算一年大約需要財政拿出5000萬元,最後壓到了3600萬元。

曾有人對數字發出質疑:這樣會不會“兜不住”?其實,這是當地人社局、衛計局經過研究反覆測算出來的結果,既可降低貧困群眾醫療負擔,也不至於引起社保穿底。實施幾年來,全縣貧困人口每人平均住院自付費用從2704.58元下降到392.18元,降幅達81.49%。

和剛剛“摘帽”的紅安縣一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乾旱帶核心區的同心縣也是貧困縣。現在,全縣健全綜合醫療保障體系,除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財政兜底政策之外,建檔立卡貧困戶還可享受大病保險財政補助、扶貧保、民政救助等政策。

26日,在同心縣人民醫院調研時,醫院負責人告訴調研組,“貧困患者年度內在醫院自付費用5000元封頂,自付比例不超過10%,剩餘部分由健康扶貧基金再報銷70%。”

家住同心縣王團鎮羅家河灣村的余佔義老兩口是貧困戶,余佔義患有肝硬化、肝性腦病,今年先後兩次在同心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醫療費用近8000元,個人花費只有200多元。“沒想到幾百塊錢就能把病看了!”26日下午,調研組走進余家,余佔義臉上洋溢著笑容。

現在,湖北省實行“四位一體”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分類救治制度,確保貧困人口“看得好病”,寧夏回族自治區精準施策實施“六個一”工程(明確一所定點醫療機構,簽訂一份服務協議書,制定一張健康卡,建立一個健康檔案,進行一次健康查體,組織一次健康會診),全力抓好分類治療,兩省區都在加強相關保障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

在調研組看來,完善健康扶貧托底保障體系,是健康扶貧的重要舉措。除了政府兜底,委員們還建議探索多元化投入,包括完善商業補充保險等政策,加強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的有效銜接,探索建立護理保險制度,並以土地流轉、入股等形式把因病喪失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土地利用起來,獲得補助收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健康扶貧社會公益基金會。“社會力量更多參與,可減緩政府財政兜底壓力。”方來英委員説。對此,王大明委員還建議鼓勵社會力量、慈善組織在鄉鎮建立救助院和托老院,安置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貧困人口和老年貧困人口。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李智勇表示,落實中央相關政策“既不能打折扣,又不能吊高胃口,要確保‘靶心不變’。”“健康扶貧要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還要可持續。”王海京委員説,應注重托底保障制度的長期性。馬建中委員認為,防止財政資金的過度使用,要進一步完善醫保報銷制度,“現在住院可以報銷,門診卻報的很少,如果引導慢性病在門診治療會大大節約醫保費用。”此外,馬建中還建議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健康扶貧中的作用。參加調研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財務司副司長劉魁建議,在全國層面建立統一的針對貧困群眾的醫保托底制度,在保障水準設計上盡可能保障公平。

■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如果説醫療服務是保護人民健康的一張“網”,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就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網底”。健康扶貧,關鍵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分佈不均,基層服務能力薄弱,導致很多貧困地區看病難、就診難。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是調研組一路在思考的問題。

25日,調研組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衛生院,在一間遠端診療室,一位老鄉正通過電腦系統等待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為他做遠端診療。一會兒工夫,電腦裏傳來大夫的聲音,“看你的檢查報告單,問題不大,一會兒給你開一些降血壓的藥。”

為了讓村裏的老百姓就地看上好醫生,衛生院與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了協作辦醫模式。調研組了解到,市醫院專家要對衛生院職工進行培訓,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著力提升其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置和急診急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衛生院統一指導下,各村家庭醫生團隊與村民簽訂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開展主動服務和到府服務。

“農村慢性病的發病率之高已經超乎我們預料。”田惠光常委感嘆説。無疑,在慢性病防治上,家庭醫生簽約能起到重要作用。

8月26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羅家河灣村衛生室,調研組見到了村醫馬玉花,她已在基層服務超過20年,並曾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來,馬玉花承擔著全村2000多村民小病診治、計劃免疫、婦女保健、計劃生育等繁雜的醫療服務工作。在寧夏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之後,她也成為當地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的成員。

“我們和鎮上的衛生院是聯網的,村民可遠端實時報銷醫保門診費用。”馬玉花告訴調研組。在馬玉花的電腦裏,存著2000多名村民的電子健康檔案,如今,她兒媳也在村衛生室工作,兩個人一起擔起了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面,調研組在兩省區都看到了成功案例。

家住紅安縣杏花鄉長興村的耿協青一家三口是貧困戶,耿協青媳婦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24日下午,當調研組來到耿協青家,看到了墻上挂著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繫牌”。耿協青説,家庭醫生每隔兩三天就要到府一趟,給他媳婦測血壓、觀察病情,“自從有了醫生照顧,媳婦身體就沒再出過大毛病。”

在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方面,兩省區正不遺餘力。調研組了解到,湖北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堅持人才培養優先,強化政策項目支撐,寧夏回族自治區初步形成縣鄉村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模式,並大力推動“網際網路+健康醫療”建設,效果明顯。

讓患者看得起病,還要看得好病,歸根結底得靠人。“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造血’能力。”淩鋒委員説。在田惠光常委看來,解決基層人才問題,需要推動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促進優質資源真正下沉,並建立適合基層衛生人員的職稱晉陞制度。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陳因還建議把健康扶貧方面的醫療設備採購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工業和資訊化部國産醫療設備採購的聯席會議機制。

調研組認為,加強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要繼續推進貧困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提質達標工程,採取醫共體或醫聯體等提高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主動開展健康體檢和醫療服務,結合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研究適當調整基層醫保額度和基層用藥目錄等。同時,強化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開展對口合作,投入更多資金鼓勵並留住優秀人才在貧困地區服務。

■講清楚“惠在何處,惠從何來”

為期六天的調研中,委員們的心每一天都是充盈的,充盈著欣慰,也充盈著感動。

電子螢幕上,滾動顯示著一個個名字和金額,“某某,困難戶,500元;某某某,低保戶,1000元……”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大壩鎮政府的辦事大廳。8月27日,調研組來到這裡,看到了“困有所助”的生動實踐。去年,青銅峽市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對患大病支出較大的家庭,在實施一系列保險保障後還給予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

“這是什麼顏色?”27日,調研組走進吳忠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一間教室時,一位工作人員正拿著一本水果圖集教一個腦癱孩子認圖。這個康復中心是隸屬於吳忠市殘聯的公益福利機構,承擔著0至6歲孩子搶救性康復項目,以腦癱、智力障礙和孤獨症為主,近六年來,有數百名兒童在這裡得到康復訓練,其中一部分成功進入普通幼兒園和小學。

在青銅峽市葉盛鎮地三村,政府將市場化的環衛服務引入農村,讓環境變得整潔乾淨;在瞿靖鎮毛橋村,建起了和城裏一樣的飲水站,水量少、水壓小、水質渾濁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路走來,調研組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扶貧案例,點點滴滴的關愛,如春風化雨,讓貧困群眾的健康有了依託。

調研組認為,在健康扶貧過程中,要有效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和健康扶貧工作成效,講清楚“惠在何處,惠從何來”,使人民群眾從心底裏感恩黨、感恩社會主義。

疾病的治療很重要,預防也同樣重要。“我發現基層群眾對一些慢性病很茫然,要進一步做好醫學知識普及。”陳雙委員説。對此,調研組認為,應該將健康促進工作列入對貧困地區的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紮實推進鄉鎮和行政村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確保每個貧困村配備有健身器材等基本公共體育設施。同時,注重提高出生缺陷篩查的能力和水準,打造生態農業和健康産業,為貧困群眾提供增收途徑和健康觀念。大家希望從源頭上做好貧困群眾的疾病防控,讓“健康”為“小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