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會不會被你遺忘?

發佈時間: 2018-08-14 09:2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秦金月 | 責任編輯: 胡俊

這兩天,一篇題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突然爆火,引發網友熱議。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沒料到,埋頭田間、專心致志搞科研的袁老,以這樣的方式引起大眾關注。

小編仔細看了這篇爆款文章,大意是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不過文章的寫作方式引起了很大爭議,尤其是一褒一貶,明裏暗裏將袁隆平和其他科學家放在了對立面,給人一種“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的感覺。

那麼,事實是怎樣的?科技日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接連發佈批駁文章,用有力的事實證明了袁隆平在農業界的“咖位”,並明確表示:“對袁隆平的尊敬,並不妨礙我們對其他科學家的尊重”(新京報)。

小編想説一句:你是不是遺忘了袁隆平,或許這位老爺子壓根就不在乎;但請別把科學家變成某些微信公眾號謀取10萬+的工具。

只有下田最快樂的袁隆平

新華每日電訊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只有下田最快樂”——這是袁隆平不變的心情。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的袁隆平,此時此刻,應該沒心情在意網路上的評論。就在前不久,袁隆平團隊在迪拜當地熱帶沙漠開展的水稻實驗種植取得成功。此前,袁隆平領導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2017年9月28日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測産成功。

在沙漠裏種水稻,其中意義請各位網友自行體會。

據媒體報道,今年已經88歲的袁隆平,即使在長沙的高溫天氣中,依舊常常去到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馬坡嶺試驗田裏,在田埂查看稻穗。

事實上,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在2016年就曾關注過這位“經常下地、更像農民”的科學家。

2016年1月,袁隆平因年齡原因主動請辭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當月28日,政協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同意辭免袁隆平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而在2015年10月,袁隆平就卸任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

至於為何請辭,袁隆平曾坦誠:“已經有好幾年了,我都忙於研究,在省政協沒做什麼事情,沒起什麼作用,徒有虛名,這樣的話還不如辭去頭銜,踏踏實實搞我的科研。”

小編注意到,2013年3月,袁隆平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而2018年全國政協換屆後,袁隆平並未連任。這也從側面説明,在今後的時間裏,他的主要精力都用於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了。

其實在袁隆平擔任政協委員期間,曾多次對轉基因食品、秸稈禁燒、兩岸農業交流等重要農業問題提出建議或提案,頗具參考價值。因此小編略有遺憾,這樣一位農業界的“大咖”,如果能堅持“一心兩用”,繼續用政協委員的身份“發光發熱”不是更好嗎?

然而,正是連續請辭的舉動,體現出了這位老科學家的實在和執拗——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袁隆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不僅是洞庭湖的老麻雀,還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鷗”,畢生精力會全部投入超級雜交稻的科研與推廣。

2016年,有媒體想要探究袁隆平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袁隆平秘書的回話相當直爽:“哪來那麼多故事嘍!袁老師就是喜歡研究稻子嘞!天天種天天鑽,天道酬勤,哪能不出成果呢!”

所以,這位一門心思鑽研水稻的科學家,恐怕沒什麼精力關注網上的言論。北京青年報發文稱:近年來曾多次聯繫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採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於“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並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

請不要用科學家“博眼球”

在此,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小編呼籲:關於科學家的成就,請不要跟風“無腦黑”!

近年來,包括袁隆平在內的一些科學家,總是莫名其妙地“被黑”。比如《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一文聲稱:袁隆平的光輝把其他科學家都掩蓋掉了,其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這種踩一方捧一方的邏輯很奇怪,看似有理,但其實有“毒雞湯”的味道。不過,這樣的微信行銷手段太常見了,“遺忘”一文的閱讀量目前已經達到10萬+。

小編只想説一句,我們的腦容量很大,還不至於記住袁隆平,就會忘記其他科學家。那些“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丁穎、管相桓、趙連芳、黃耀祥等,他們為水稻事業做出的貢獻青史可載,絕不會無人問津。也許唯一要改善的,是加大對他們科學成就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他們。

況且,袁隆平的貢獻,絕對可以銘記史冊。

有媒體批駁“遺忘”一文:其一,利用不育係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産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和億萬百姓飯碗裏的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而科學家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思想。袁隆平的三係雜交育種最偉大的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問題”。他用自己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從這個時候,我們才開始了真正的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意味著,其他科學家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其三,即便從“吃飯”的角度來看,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係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野敗”。“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為何物?它是袁隆平團隊首次在海南發現並原創性利用其與栽培稻雜交、回交獲得的第一個三係不育係。所以説,全國農民種植的也許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種,但是這不代表這些品種裏沒有“袁氏基因”。

袁隆平的存在,不僅沒有妨礙其他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和個人發展,還守望相助,互相成就。畢竟,科學研究不是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團隊的功勞。袁隆平自己也常説:“雜交水稻並非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科研團體的成就”。

此外,還有一些科學家的私人生活,被一些無良媒體和愛窺探他人隱私的網友拿出來當做飯後談資,討論得“津津有味”。小編認為,這種行為很不道德。科學家的“走紅”不靠出賣隱私、不靠流量。如果你真的關注某位科學家,還是多多宣傳他的科學成就吧。

小編欣慰地看到,今天“88歲的袁隆平下田搞科研”成了微網志熱搜,很多網友都在評論中表達了對這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小編認為,這才是一位科學家上熱搜的正確方式。

資料來源:中國網、科技日報、新京報、新華社、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網、新華每日電訊、財新網、新浪微網志等。

轉載請註明: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推薦閱讀:

62位行業“大咖”齊聚北戴河,只為這件事……

新聞聯播報道的令人震撼的“全球治沙樣本” 也有政協人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