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發佈時間: 2018-07-15 16:29:5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汪俞佳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搶人才就是搶未來嗎?”

去年以來,諸多城市密集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引發社會廣泛熱議。

在7月10日召開的全國政協“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拋出的疑問,讓與會者也感受到“大戰”的火熱。

有人的地方才有經濟。透視“人才大戰”背後,王一鳴分析認為,這既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對人才需求的迅猛擴張,也折射出城市和區域間競爭的新變局。“從過去競相出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到現在比拼財力爭奪人才,使得各類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獲得價值實現和人力資本投資回報。”

“搶人”在城市間迅速蔓延,帶來的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也引發王一鳴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人才有序流動?

“一些城市以搭建‘人才高地’為名,搞人才‘政績工程’,層層下指標和依靠財政補貼招攬人才,對當地的産業定位和人才實際需求考慮不足,對創新創業環境建設重視不夠,這不僅造成對人才的盲目無序競爭,還加劇了人才資源配置扭曲。”

“人才大戰”所帶來的戶籍人口“井噴”也讓王一鳴擔憂,“這不僅增大了交通、教育、醫療等壓力,公共服務供需缺口增大還會引發新老市民的矛盾。”

從現實來看,參與“人才大戰”的城市經濟實力較強,財力相對充裕,往往能夠以比落後地區更優惠的條件招攬人才,使得無力比拼的一些城市人才“失血”更趨突出。“據有關方面反映,吉林大學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211’大學,蘭州大學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蘭州大學。”看似調侃的話,卻折射出一個現實問題,“搶人大戰”所形成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地區間發展水準的落差。

如何避免“人才大戰”?王一鳴提出,要加強政策引導治理引才亂象,促使地方從“比拼優惠政策”向“優化用人環境”轉變,切實提高人才資源配置品質和效率。

“人才招來了,還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王一鳴認為,一方面要依託創新創業平臺聚集人才,促進引進人才與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相融合,使各類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完善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設施,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使之與引進人才規模相適應。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轉變,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王一鳴提到的“人才大戰”同樣引起出席會議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周祖翼的關注。“此前我們對全國人才計劃實施情況作了調研,聽取了有關專家、人才、用人主體單位的意見。會後,我們將積極研究吸納委員建議,推動人才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周祖翼坦誠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