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強大職業教育破解“技工荒”

發佈時間: 2018-07-15 15:19:0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

“技工即技能勞動者。産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國目前的技能勞動者現狀卻並不樂觀:技能勞動者短缺、技能水準不高、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已經成為困擾製造業發展的三大難題。”10日上午召開的全國政協“發展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將關注點落在了“人”身上。

去年,朱永新率民進專題調研組就技能勞動者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列調研。“很多地方高技能勞動者數量少、比例低、招聘難,且大多在國有大型企業,民營和中小企業很少。據統計,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其中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求人倍率分別達到2.72、2.31和2.13。”對此,朱永新顯得憂心忡忡。

除了數量上的短缺,技能勞動者水準不高也是突出問題。“勞動力可替代性強,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參與率低,勞動生産率升幅較大,但是增值率較低。”朱永新介紹説,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佔21.29%,高技能人才僅佔5.81%。而西方一些製造業強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佔到技能勞動者總數的四成甚至一半以上。還有兩個數據比較尷尬———我國只有33%的農民工接受過非農技能培訓,5.9%的農民擁有職業技能證書。

“此外,職業教育體系所供給的技能類型與生産需求錯位,熱門技能(如第三産業)培訓飽和,而工業技能培訓不足,大學畢業生技能與市場脫節也造成技能勞動者供給與需求極不匹配。”

在朱永新看來,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技能形成體系不合理。在我國,公共財政是技能培訓的主要投資方,政府辦的職業學校、技校為實施主體,提供製造業所需的中低端的通適性技能,而非企業或行業專用技能。由於政府既是培訓經費的提供者,又是技能培訓的供給者,缺乏競爭,導致技能供給的品質和效率都比較低。

“應將市場競爭引入職業教育領域,以市場資訊調節職業教育的供求。”朱永新表示,政府部門要鼓勵企業或企業聯合體獨立舉辦職業院校,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舉辦混合所有制學校或專業,探索公立職業院校民營化轉制。設立企業參與實習實訓準入制度。同時,還要制定更有效的企業激勵性政策。對積極參與員工技能培訓的企業給予培訓經費稅前扣除、教育費附加返還,或其他財政補貼(補償)政策。在科技項目立項、成果評定時將企業參與技能教育作為重要評價依據。對高技術和高學歷職業教育畢業生聚集的企業,給予城鎮入戶名額獎勵,幫助企業降低員工的流動性,形成技能的積累。

“此外,還應促進企業間合作,共用技能培養成果。”朱永新表示,要鼓勵行業內企業之間進行協調,進行“有組織的競爭”,維持行業內熟練工人工資標準,防止行業內的技能員工流動到其他行業。發展校企多層次、多階段的合作,並通過與職業技能認證機構的合作,為校內學習和工作場所學習結果提供認證。“應通過行業組織來建立和協調跨多個中小企業的技能培訓機構,促進行業內部技能的積累。通過強有力的行業組織來協調中小企業的技能培訓,建立混合所有制的跨企業培訓機構,滿足中小企業的技能需求,同時促進行業內技能的形成和積累。”

每次談起技能勞動者的培養和技能形成制度的完善問題,朱永新總是這樣苦口婆心。“四年前,民進中央曾經在兩會提出加快從農民工大國向技工大國的轉變。現在看來,這個轉變更為迫切也更為關鍵。”朱永新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