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持續多年的小水電開發,其弊端正在持續凸顯。
日前,審計署發佈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統計結果》(下稱《統計結果》),這是審計署第一次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專門的審計。
這份《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底,10個省累計建成小水電2.41萬座,最小間隔僅100米,開發強度較大。其中,8個省有930座小水電未經環評即開工建設。6個省在自然保護區劃定後建設78座小水電。
隨後,央視在題為《小水電影響大生態》的報道中指出,小水電的過度開發,導致333條河流出現不同程度的斷流,斷流河段總長度超過1017公里。
如此看來,對各地小水電的無序開發叫停,抑制地方政府利用水電開發獲取經濟利益的衝動,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
無序開發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
水力發電,看上去既經濟又環保,相較火力發電,水電站無疑更受人們的歡迎。
但截斷原有的河道,築起高高的堤壩,對於一條河流及其週遭的生態環境來説,並非毫無影響,尤其是那些無序開發的小水電站,其危害遠超人們的想像。
建設一個小水電站,除了廠房之外,需要在河流有落差的地方建立水壩,蓄水、放水,利用水位差産生的強大水流進行發電。而建立一個小水壩,首先需要“清庫”,就是把水壩蓄水庫裏的植物砍伐、清除。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河流是一條生命共同體,水體、生活的魚類、人類都是密切相關的,整個把河流切成若干段落,水生物的洄遊路徑會被阻攔。另外河流本身不光是生物,還有很多生態特性,其實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但是長時間來看,密集建設的小水電站,阻斷的絕不僅僅是河流的流動,河裏的整體生態鏈,乃至周邊的生態環境都會受到重大破壞。多年來小水電無序開發,原本水資源豐富的雲南,現如今已經出現了河流斷流的情況。
比如,南廣河是雲南境內,長江的一條支流。這條河上50公里的距離內,就有30多座小水電站,其中13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河道斷流。斷流時間長達40天,最長的斷流長度達到3000米。
審計署資源環境審計司處長羅濤坦言,當前小水電開發的強度過大,其無序開發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們的監管還不夠到位,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多地政協委員呼籲對小水電進行綠色改造
當然,面對小水電的無序開發問題,各地政協委員也對此表示了高度關注,並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鐘攸平在對長江經濟帶進行調研後,就明確對外表示,水電站將優質乾淨的水電能源輸送到經濟發達地區,實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舉,令人高興,“但是,我也看到,長江支流的水電站建設密度很大,對環境、地質、人文也産生較多影響。”
廣東省共有小水電站9834宗,規模居全國首位,但由於早期設計原因,不少並未考慮最小泄洪量等,從而帶來下游河流乾涸等生態負面影響。在經過認真調研後,今年1月,民進廣東省委向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交《關於對我省小水電實施綠色環保改造的建議》。
民進廣東省委建議,應當修訂《廣東省小水電管理辦法》,根據水利部對於小水電綠色環保運作的相關要求增加我省小水電綠色環保運作的規範,只有達到綠色環保運作要求的,才能以最低上網保護價收購所發電力。制定我省《綠色小水電評價標準》,出臺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的計算、設計和監管辦法,組織開展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創建活動。
同時,對老舊電站按照綠色小水電標準進行升級改造,改善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運用流域水文測報資訊和水情預報成果,引導建立流域梯級協作機制,鼓勵下游與上游通過聯合經營、統一調度,統籌各梯級水電站的發電、防洪、供水、灌溉功能。
同樣是在2018年1月,在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期間,四川省政協委員彭學松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議,四川省應當政府制定一個水電管理辦法,把經濟發展就業富民和生態環保美麗中國結合起來。
彭學松指出,四川的水電資源比較富裕,過去四川水電的開發速度比較迅速,全省大約有4000多個水電廠。現在的發展水準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因此需要制定一個科學的水電管理辦法來規範。應該把全省的小水電站都統一進行評估。比如説通過評估,有些電站不達標,該拆除就要拆除,該限制就要進行限制。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對於小水電的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關注。今年6月,國家生態環境部印發《長江經濟帶小水電無序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專項清理整頓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規定自5月23日起至12月底,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原則上暫停受理新建、擴建小水電項目環評文件。
小水電投資小,週期短,見效快,為當地的經濟生活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做出過貢獻,但凡事過猶不及,各地政府一味的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亂批亂建小水電,罔顧長遠的生態效益,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整治小水電,既需要中央做好頂層設計,又需要地方政府切實增強生態意識,嚴控小水電數量的同時,對既有水電站進一步加強綠色改造。
來源:央視網、南方日報、四川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