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榜樣

發佈時間: 2018-06-15 18:0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黃友義 | 責任編輯: 王靜

編者按:“翻譯既是職業,也是藝術。譯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在第四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作題為《通過翻譯和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 學習和體會中國話語權的構建》的大會發言。黃友義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了榜樣,作為譯者,譯文的品質間接影響著這種話語體系的傳播效果。“幸運的是無論外國政要還是學者,目前對我們的英文版都十分肯定。”

以下是黃友義發言全文刊登。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資料圖)

我有幸參加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翻譯。翻譯的過程首先是學習的過程,譯者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能保證譯文忠實于原意。這個過程也讓我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為我們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了榜樣。2014年10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在我國出版了中英法德西葡日俄阿文等10個版本後,先後由18家外國出版社把這本書翻譯成18個其他語言在當地出版,使這本書達到空前的28個文本。2017年11月第二卷中英文版出版到現在,總發行量達到了1600萬冊。還有16個國家的出版社簽約用非通用語言出版。國外出版界的熱情充分體現了海外受眾的需求。

世界出現了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熱潮

我曾經在國外參加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首發式和書評會,耳聞目睹國外讀者的反應,令人感動。比如,在發展中國家首發時,國家首腦、政府總理、議會往往都出席並講話。有些國家的領導人要求內閣成員都要讀一讀。在南非,一位部長説:為什麼我們南非人要讀這本來自中國的書呢?我們認為需要根據國家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接著他説習近平主席有一篇講話就專門談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就是我們都需要認真讀一讀這本書的原因。一位美國教授説,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已經結束,新的全球化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講的“一帶一路”倡議。還有的學者説,習近平總結了中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就是沒有找到一條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道路。在有的高層書評會上,當地學者每讀一段《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裏關於黨建、反腐、深入基層等方面的內容,就向當地官員連連發問:請問這在我們國家做得到嗎?

把翻譯的過程作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就提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一重要指示都貫穿在這套書的翻譯和出版的過程中。

翻譯品質決定閱讀效果,也間接影響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兩卷書中總書記引用了許多中國經典語錄,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自信。但是翻譯好這些典故絕非易事。我們採用了保留古文特色、變通成當代文字、尋找對方文字裏類似典故等多種方式,力求讓外國受眾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數千年來的一脈相承。總書記講話中有許多通俗生動的百姓語言,我們翻譯時,力求原汁原味,保留其生動活潑的風格。如:針對國外對中國特色道路的懷疑,習主席説鞋子合適不合適,只有穿鞋的腳知道。他還説,幹工作不能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保留這些語言的原味,外國讀者一聽就懂。

然而,因為中外話語體系和政治制度不同,也有一些理論很難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表述,比如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們就加大英文原文資料的閱讀,力求找到最能讓外國人理解的表述方式。還有中國的表述,如“各地方各部門”、“縣團級”等,已經有約定俗成的譯文。這次我們都本著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要有創新的精神,重新找到了更加便於外國人理解的譯法。還有一些表述涉及中國的歷史,直譯外國人無法理解,我們就在英文中加入背景性解釋,如歷史週期率。

作為譯者,外國受眾接受程度始終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利用一切機會了解他們對譯文的接受程度,是否翻譯味道太濃、是否存在中式英文等等。幸運的是無論外國政要還是學者,目前對我們的英文版都十分肯定。

對外翻譯領導人著作和中央文獻迎來大好時機

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從中國治國理政理念和實踐中獲取有利於它們發展壯大的資訊。

在發達國家,中國要走向何處同樣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社交媒體臉書的老闆扎克伯格桌子上看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眾多的西方專家學者都閱讀這本書的原因。國際上,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現實需求。

在我們必須看到國外需要閱讀中國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們的翻譯隊伍力量嚴重不足。外國會中文又能翻譯時政類文獻者人數有限,當前的人工智慧翻譯技術遠遠不能勝任中國時政文獻的中譯外。而高層次中譯外翻譯是稀缺人才。合格的翻譯需要具備“三個意識”,即語言意識,也就是對中英文語言的把握能力;政治意識,包括政策水準和國際意識;讀者意識,也就是要了解和懂得受眾思維習慣。中譯外隊伍的建設十分急迫,需要各方高度重視。

當然,翻譯既是職業也是藝術。譯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譯者我們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搭建增進中外交流的橋梁,編織中外民眾友誼的紐帶。

推薦閱讀:

紀念司徒美堂誕辰150週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萬鋼出席

懲戒“老賴”撐起“法治傘” 制定《強制執行法》捍衛司法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