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金融風險,應將資金引到哪?

發佈時間: 2018-05-16 08:59:5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包松婭 | 責任編輯: 王靜

“隨著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推進,可以想見會有大量資金從房地産等重點監管領域退出,這些資金怎麼辦?如果不加以妥善引導,資金走不了‘正門’就會走‘偏門’,就會在資金再次擁擠的地方,形成新的系統風險。”在15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為主題的專題協商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李委員尤為關注資金流向問題。

應該把資金引向哪?助力實體經濟是題中應有之義。日前發生的中興通訊事件觸動了很多委員,在金李看來,核心高科技領域受制於人已經成為我國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瓶頸,也可能給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帶來未來新的系統性風險,如果能將龐大的資金引導到對核心高科技的長期投資,則可以同時兼顧化解金融和實體風險。

眾所週知,核心高科技産業的投入所需資金大、見效週期長、成果轉化風險高,在投資領域中屬於“硬骨頭”,很多企業因此更願意賺快錢,更傾向於保值增值而對高風險項目望而卻步。“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尤其在初期階段不能全靠市場力量,同時完全靠行政力量也不行,要堅持政府主導,也必須盡可能利用市場化機制。”金李説,對資金不能一味地圍追堵截,要用政策和市場的手段去引導,國家、企業和用戶以及政策和市場高度協調、緊密合作,才能理順短期和長期利益,共同打造有機的生態體系。

從企業角度,因為高科技産業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委員們認為適度産融結合是有利於實體企業發展的。在銀行間接融資風險不斷聚集背景下,香港交易及結算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委員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國際經驗顯示,直接融資體系具有風險共擔、利益共用、定價市場化的特性,推動更多金融資源直接通過資本市場進行配置,既是全球金融體系發展的趨勢,更是經濟轉型、推動創新經濟或高科技産業的必然要求。

“可以發行支援高科技的長期特別債券,補充國家投入,其中一部分債券可通過可轉換優先股形式,允許投資者在一定條件下轉換成對成功投資項目的股權。”金李建議,這樣既可以共用成功的回報,也可以提升社會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例,降低杠桿。“此外,政府可投資于市場化運作的引導基金,由他們轉投于核心高科技企業,建立合理的風險補償機制,一旦某項研發取得成功,政府以較低受益平價退出,提升社會資金的投資意願。”

核心高科技産業的高風險,多來自於對未來市場預期和政策連續性的不確定。全國政協常委尚福林提出,要推廣政府主導建設擔保體系等做法,進一步落實金融支援創新、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政策措施,夯實防範重大金融風險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