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起:致敬“五一口號”矢志“專業報國”

發佈時間: 2018-04-27 08:5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張連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70年前,中共中央發佈了著名的“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郭沫若等無黨派民主人士第一時間熱烈響應“五一”號召,為了與舊政協中的“社會賢達”相區別,首次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

“五一口號”的發佈及其響應,表明人心向背完全傾向中國共産黨,表明中國革命的勝利具備了充分的政治條件,表明一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自覺團結在黨的周圍,表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拉開了帷幕,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道路的唯一性!

無黨派人士為協商建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無黨派人士作為最早擁護支援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決摒棄“中間路線”的政治力量,在“五一口號”的感召下,聚集在中國共産黨的旗幟下,踏上了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征程。周恩來同志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大家所從事的民主運動,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嚴重壓迫。因此,有很多民主人士,在國民黨統治區只能單槍匹馬地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在當時的情況下,若形成一個組織,就要經過許多手續和挫折,那是很困難的。有許多人一直是孤軍奮鬥的,比如今天在座的代表中就有:一直領導著一支文化大軍的郭沫若先生,在國民黨統治下受著嚴重壓迫的馬寅初先生、李達先生,在北平遭到拘捕的符定一先生,在上海一直奮鬥的宗教界人士吳耀宗先生,等等。他們雖然都沒有組織一個政黨或者政治團體,但卻領導著很大一批民主人士,聯繫著許多方面的人士在奮鬥著。奮鬥的結果,迫使國民黨不得不承認和允許在各黨派以外從事政治活動的一些民主人士也參加舊政協。當然,由於當時跟國民黨協商時不得不帶有若干妥協性,所以在參加舊政協的人中也有不是為民主而奮鬥的、由國民黨方面邀請的幾位‘社會賢達’。這些人後來參加了偽國民大會,參加了偽國民政府。因此,大家一聽到‘社會賢達’這個名稱就有不快之感,尤其是郭沫若先生就很痛恨這個名稱。他在香港同各民主黨派首先響應中共去年‘五一’號召的時候,就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籌備新政協時,中國共産黨經與各方協商,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當時有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董魯安(于力)、符定一、歐陽予倩、洪深、吳有訓、王之相、丁燮林、周谷城等12人,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參加了第一屆政協會議。無黨派人士張奚若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的建議,被正式寫入新中國的建國大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會議共同綱領》。

新時代的無黨派人士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一口號”雖已定格于歷史長河,但其承載的無黨派人士的精神力量卻能歷久彌新、世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包括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協聯組會議上殷切囑託:“無黨派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真理、傳播真知,積極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為無黨派人士找準履職盡責的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提供了清晰的實踐坐標,我們唯有不忘初心、建言為民、專業報國,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更多同行者,展現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家國情懷,才能以“現身説法”證明協商民主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才能回應老一代無黨派人士響應“五一口號”的歷史足音,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無黨派人士篇章”!(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