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放下“官本位”盡職“官本分”

發佈時間: 2018-04-12 08:5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楊朝明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心中有準繩,明白職責所在,就會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老百姓也會“不令而從”。這,也正是楊漢軍受人尊敬的原因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湖北省武漢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同志“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幹部”稱號。在從事組織工作的30餘年中,楊漢軍同志始終唯真唯實、不擺官架子,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帶領百姓幹事創業,用行動闡釋了人民情懷和公僕本色,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人組成社會,自然需要服務者、管理者,從政為官應當受到尊重。但也不乏一些人以官為本、以當官為目的,在其位卻懶政怠政,也就走向了反面。官本位風氣的蔓延、氾濫,直接造成了特權思想、潛規則之類的問題,這又影響到了正常的管理,使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干擾,法治的作用不能發揮,進而造成官民之間的對立,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人們真誠地為楊漢軍這樣的好官點讚,就是因為在楊漢軍身上,人們看到的是“官本分”,而非“官本位”。

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有兩大根源。一是追求穩定的屈從心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受了太多苦難與變數,失去了傳統思想根基和生活體系支撐的普通百姓,內心充滿了對於變化的焦慮和恐懼。到體制中與“官”建立聯繫,成了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選擇。部分機關存在的冗官冗員、吃空餉、人浮於事等現象,讓固步自封的思想扎了根。二是道德滑坡造成的物欲橫流。官員掌握權力、資源,在監督缺位的環境裏,濫用的權力就可以變現為個人的真金白銀,甚至將他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如果“當官”意味著撈得更多、享受得好,吸引的就可能是逐利之徒。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成果,也正暴露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可見,官本位思想氾濫有直接的現實土壤。可是,在反思這一問題時,卻得出了發人深省的結論,那就是歸因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將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誤讀為“封建專制的靈魂”“維護封建等級的工具”,這恰是南轅北轍,也彰顯了一些人需要經典來掃盲。

孔子有句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説的就是君、臣、父、子各盡職分,做好自己,強調的是各種人倫關係都不能偏重一側,而是對等的、雙向的。孔子“天下為公”的理想,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性存在,希望人們有公德意識和公共意識,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盡責盡力。那麼,為官從政更應當率先垂范。官員如果失去了民心,再怎麼強調自己的本位也沒有意義。而像楊漢軍這樣的官員,恰恰是做到了“官本分”,從而羸得了民心。

實際上,孔孟思想不僅與官本位沒什麼瓜葛,還提倡為政以德、實行仁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者要做表率。在儒學的語境裏,“君子”是有德與有位的統一體。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心中有準繩,明白職責所在,就會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老百姓也會“不令而從”。這,也正是楊漢軍受人尊敬的原因。

人們期待,堅持改革方向,向深水區邁進,根除官本位思想滋生的土壤,加強和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與監察巡視成果。不僅如此,還要充分認識到,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廣大幹部的格局與境界,改革發展的最大動能在於官員自身的素養。領導幹部應當自覺以傳統文化浸潤自己,自覺修己,全心全意勤政廉政,放下“官本位”,盡職“官本分”!(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