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

發佈時間: 2018-04-11 09: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中國網4月11日訊 據九三學社中央消息,3046萬人,是2017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

“陜西省現在脫貧情況如何,在開展精準脫貧工作中還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需要幫忙解決?”4月7日至14日,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赴陜開展2018年度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這已經是從前年啟動這項工作的第12次。此次繼續採取“定點監督、解剖麻雀”方法,選取漢中市略陽縣作為監測點。

“扶貧幹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地處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的略陽縣總面積2831平方公里,全區轄15個鎮2個街道辦、145個行政村、總人口20.1萬,農業人口13.99萬人。其中貧困村9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255戶42996人,貧困發生率30.7%。略陽縣郭鎮是調研第一站。

“我是農民的兒子,希望能幫助鄉親脫貧致富,因此主動申請到基層一線當扶貧幹部。”30歲的高寧是中共略陽縣委派到譚家莊村的第一書記。初到譚家莊,高寧就組織專家考察了村裏自然環境和發展現狀,在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援下修建了村裏第一個水衝廁所。

4月9日,調研組成員、陜西省社會保障局西安市養老保險經辦處科長趙軍在方家溝村走訪貧困戶。

“窮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條件,譚家莊村緊鄰甘肅,山路崎嶇,從縣上的公路進到村子得翻過好幾個山頭。二是思想不夠開放,祖祖輩輩窩在山溝裏,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沒有形成規模。”高寧説。

同是扶貧幹部,郭鎮副鎮長鄧歡也有相同感觸。“村裏好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很少接觸外面的資訊,要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很難。”

“扶貧先扶志”。為了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高寧和村幹部一起動員村裏有外出打工、種植養殖經驗的“能人”做示範。“一看到村裏的能人種烤煙、養蜜蜂賺了錢,好多村民有了點想法。”

“在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中,我們不能只注重對貧困群眾實際需求的回應,而忽視了貧困群眾在精準扶貧中的主體作用,這樣會導致‘出力不討好’的窘境。”九三學社中央社會服務部副巡視員陳克文説。

4月8日,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副主委趙力強走訪譚家莊村貧困戶左桂珍。

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略陽縣進行了積極探索。“我縣出臺了産業補助相關辦法,具體針對貧困戶發展的農業産業項目,按照發展的規模給予總額不超過1萬元的獎補政策,原則上按照5:3:2的比例分三年兌付到位。不同的産業項目補助標準不同,例如養雞一隻補助20元,發展養蜂一盒補助300元等,以此鼓勵帶動貧困戶自身主動發展産業脫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鄧歡説。

調研組認為,扶貧幹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基層幹部要助力提升貧困農民的參與意識,實際工作中要“輕表冊,重應用”,利用“結對幫扶”形式走進貧困戶家中,與幫扶的貧困戶交朋友、結親戚,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方案,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強化群眾參與意識,激發內生動力。

教育扶貧須打通“最後一公里”

“我們就是吃了沒文化知識的虧。”談到發展障礙,許多郭鎮木瓜院村的老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來説,教育都代表著未來與希望,而在貧困地區,其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手段。

木瓜院小學坐落于略陽縣城西55公里的窯坪河畔,在校學生269名,建檔立卡貧困生74人,其中幼兒園25人,義務教育階段49人。扶貧必先扶智。木瓜院小學22位教職工與74名建檔立卡學生展開結對幫扶,2001年畢業于漢中市商業學校的鄉村教師周紅就是其中一員。“我們班有20個學生,貧困生就有12個,而且很多都是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我們班上有個女生父親去世了,母親外出打工,靠外公外婆撫養,性格上比較憂鬱,不愛説話,耐挫能力也不強。”周紅説。

4月8日,調研組在略陽縣郭鎮木瓜院小學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