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中國:全國人大代表蘇伯民呼籲將文物保護設為一門獨立學科

發佈時間: 2018-03-20 09:4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芳 張正朋 | 責任編輯: 王靜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攝影/中國網 胡俊)

中國網北京3月20日訊(記者 李芳“當前文物保護最急需的,就是把文物保護設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便培養出更多專業科研人才並快速提升文物保護理論水準。同時,保護好優秀的文化遺産,離不開政策、媒體、技術和民眾的共同支援。”2018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建言中國》欄目組邀請了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作客中國網直播間,為如何更好保護文物建言獻策。

我們是遺産大國,必須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和理論水準提升

 議庫·建言中國:文物保護近年來現狀如何,現在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蘇伯民:近年來,在國家和全社會關心支援下,文物保護的力度大大加強,保護數量、技術、品質等方面都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

中國是文化遺産大國。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都特別提出了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這説明黨和國家對文物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認為眼下最急需的就是將文物保護設為一門獨立學科,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加大科技投入,領域內的基礎科學理論水準也將得到快速提升。

  議庫·建言中國:剛剛您提到我們是文化遺産大國,近幾年全國人民對文保領域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出現了很多熱門電視節目,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它們把文物保護故事加以傳播,同時向公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也算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對此您怎麼看?

蘇伯民:此類節目的熱播,説明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心裏是十分欣慰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應當通過媒體渠道讓更多人知道,甚至可以請部分熱心觀眾到保護現場實地察看,這樣他們不僅可以了解文物保護這門技術,更能深入體會到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

我們的敦煌文保技術,現在正很好地應用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議庫·建言中國:聊完政策、媒體,我們將視角轉向科技,這些年敦煌研究院已積累了一整套先進的文保技術。敦煌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研究院也一直致力於將其先進的文保技術推廣至絲路沿線國家,現在成效如何?

蘇伯民:敦煌研究院是我國唯一的一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研究中心,經過長期努力,它已積累了成套的先進文物保護技術。敦煌是絲路上的重要遺址,而沿線的很多石窟、城池等土遺址都存在一定傳承關係,無論製作材料還是形制都體現著類似性,所以敦煌的文保技術在絲路沿線國家也是可以得到適用的。

自2007年開始,國家商務部委託敦煌研究院到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考察,研究發現,我國的一些先進技術可以在當地應用。這種合作既保護了我們共有的絲路文物,同時也加強了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和深厚友誼。

我們民眾應樹立文保意識,對洞窟限流等情況多些理解與寬容

議庫·建言中國:除了以上各層面的關照、支援外,我們普通人特別是來敦煌參觀的遊客們,在文物保護方面能做什麼?

蘇伯民:首先要樹立保護意識,任何文物經過千百年歲月錘鍊,都會變得比較脆弱。拿敦煌壁畫來説,其地仗層是由泥、草等最基本的材料建造而成,歷經千年必然變得十分脆弱。而莫高窟之所以能比較完整地呈現當年的藝術風采,這要得益於當地乾旱的氣候環境等因素。隨著大量遊客涌入洞窟,人身上的熱量、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對窟內原本的微環境造成影響,引發波動。

為解決這些問題,敦煌研究院早在十多年前就與國際一流文保機構合作,開展了一項關於莫高窟遊客承載量的研究。成果最終確定了洞窟環境的臨界值,比如濕度不超過62%,二氧化碳濃度不高於1500ppm等。在旺季時,敦煌研究院就會採取網路預約的辦法限制客流。同時,當監控數值一旦超標,院裏也會暫時關閉洞窟,讓其休息一下,等壁畫環境恢復至正常平穩狀態後,再度向公眾開放。這種情況也是為了能讓更多人欣賞到原滋原味的壁畫,希望可以得到遊客們的理解。

總之,我們有責任把今天的文物保護好,傳給下一代,讓他們也能欣賞到像今天這樣燦爛精美的文化藝術。

【專題】2018兩會特別節目《建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