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庭:精準脫貧 文化扶貧不可少

發佈時間: 2018-03-19 08:51:0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安庭 | 責任編輯: 王靜

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上,應當樹立“文化扶貧是精準脫貧的必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在深度貧困地區,將“文化扶貧”放在與其他重要舉措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專題研討、精心謀劃、精準施策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做好精準脫貧也是擺在各地案頭上的“軍令狀”。筆者認為,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上,應當樹立“文化扶貧是精準脫貧的必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在深度貧困地區,將“文化扶貧”放在與其他重要舉措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專題研討、精心謀劃、精準施策。

以消費方式轉型為契機,推動文化脫貧的創新與開發。春節過後,章丘鐵鍋火了。據説,央視的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章丘鐵鍋一期播出的當晚,網路上章丘鐵鍋訂單量暴漲,以致兩年以後才能完成。人們笑説,“洛陽紙貴、章丘無鍋”。這不是孤例。《舌尖上的中國》展現的美食資源,很多來自於一些貧困地區。正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工業等第二、三産業欠發達,才能夠葆有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才能夠産出眾多具有地理標誌的農産品及其衍生品。這些産品通過文化視角的塑造,以富有表現力的鏡頭語言,讓以往深藏民間的美食成為觀眾們耳熟能詳的美物。講這些案例,並非單一強調文化傳媒的影響力。而是進一步佐證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正在從以往的産品消費型,向體驗消費型、認知消費型進行轉化升級的現實。以消費方式的轉型升級為契機,以文化影響力帶動貧困地區特色産品的“文化升值”,將是文化扶貧最根本的特色。建議就這一經濟現象,展開專題研討與調查。將貧困地區的資源端與文化産品的産出端高度互聯,共同開發。

利用貧困地區的原生態文化資源,做到可持續文化脫貧。貧困地區往往是原生態文化資源豐富。通過文化演出等線下文化項目,將原生態文化打造成地理標誌型文化産品,結合旅遊休閒度假的現代消費方式,借力打力,深度推廣,將以往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是文化脫貧的一大捷徑。在我國的演出市場上,以往的《雲南印象》《雲南的響聲》《孔雀》《藏迷》等一系列原生態大型歌舞劇,均成功地獲得了巨大市場反響。可以研究進一步將這一類“原生態”“衍生態”類文化演出産品,與旅遊度假休閒觀光等現代服務業相結合。以文化的影響力反哺其發源地,以發源地的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産品,將形成可持續文化脫貧的良性迴圈。

借文化扶貧的良好契機,深度貫徹“文化自信”戰略的實施。

文化自信在扶貧工作上,應首先體現為價值觀與獲得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植在貧困地區的關鍵時期。只有在觀念上牢固樹立價值體系、認知體系,才能夠將精神基礎覆蓋到物質基礎上,才能夠解決“觀念之貧”的根本性問題。通過文化力量轉變其對外界的認知,促使外界通過文化印象改變對貧困地區的認知,這種雙向的良性互動,才是“獲得感”的活水源頭。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