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門已開,小門待開”

發佈時間: 2018-03-14 10:5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培剛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編者按:繼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之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出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3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做客中國網《建言中國》2018兩會議庫特別節目。蔡冠深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門已開,小門待開”。

全國政協委員蔡冠深(左)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右) (胡俊 攝)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門已開,小門待開

議庫·建言中國: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現在有一種説法,“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粵港澳大灣區既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又有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片區、前海片區和橫琴片區,涉及不同制度和文化背景,合作機制比其他灣區更複雜,也更豐富多元,對此您怎麼看?

蔡冠深:我們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北京、深圳是一樣的,是一個城市。而香港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還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有特別強的國際網路,有190個現代服務業,這是我們好的優點。

因為是“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關稅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流通尚欠順暢。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已經不錯了,有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航空,最重要問題是解決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順暢。比如説很多香港同胞希望到內地去創業、居住、旅遊等,但到了內地卻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如:

香港同胞在內地居住超過183天是要納稅的,但內地的稅比香港的稅高些,他們就不願意來內地了;

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去做科技創新、創業,卻不能與內地同胞一樣申請內地的一些科技創新、創業補助基金,這也會影響他們來內地;

深圳同胞要開車去香港,通關還是不能像在一個城市那樣方便;

有很多人跨境電子商務,但跨境貨物的檢疫、稅收,都還存在問題......

這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在實際操作時辦不了就是辦不了了。我覺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門已開,但小門待開。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灣區,只要理順短板,未來5至10年,可能會排到全球四大灣區的第一位,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結合城市優點,強強聯合發展

議庫·建言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是可以暢想和憧憬的,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不管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還是“一帶一路”的建設,您認為廣東、香港和澳門各個城市應該發揮什麼樣的優勢?

蔡冠深:我覺得香港、澳門和廣東應該連在一起,不能各搞各的,強強聯手一起走出去,會對整個“一帶一路”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香港、澳門和廣東每一個城市的定位都不一樣,澳門優勢是旅遊、休閒中心,也是一個葡萄牙語的國家窗口和平臺;香港優勢是金融業、商貿和現代服務業;深圳優勢是科技創新;廣州優勢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城市。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優點,城市優勢一定要結合在一起,強強聯合。

建議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升為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京津冀雄安新區一樣受到重視。除了要提升為國家戰略外,還要籌建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把三地政府的高級官員連接在一起,港澳辦、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的官員也要加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建議由國家級的領導人擔任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領導。

讓人流、車流、物流等暢通無阻

議庫·建言中國: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是“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同關注的焦點,有代表委員提出車牌互通、停車場容量等問題,您認為大橋通車後可能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有沒有好的建議?廣東、香港和澳門應當如何“用好”這座大橋?

蔡冠深: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基礎建設項目中的一項,通過這個大橋的連接怎麼能讓人流、車流、物流等暢通無阻?這是我們需要解決問題。人的通關要便利化,車也要很順暢的去行駛。要利用港珠澳大橋把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全部連在一起,打破粵港澳大灣區的隔膜,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大橋以外,還有高鐵等,也要順暢的把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連接在一起。

推薦閱讀:

<span style=""""color:""" font-size:="""""">本網發佈_中國政協_中國網</span>   

 蔡冠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正變成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 

 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政協委員吁社會更多認知安寧療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