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政協委員吁社會更多認知安寧療護

發佈時間: 2018-03-11 21:4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正朋 王靜 | 責任編輯: 王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主任委員楊宇飛(攝影/中國網 胡俊)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攝影/中國網 胡俊)

中國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王靜 實習生 朱佳依)“安寧療護工作做好了,國家實際上是省錢的……安寧療護的目標是減少患者臨終前的疼痛,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讓患者能夠相對平靜地和家人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2018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建言中國》欄目組邀請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主任委員楊宇飛,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作客中國網直播間,建議轉變觀念,正確認知老年人的臨終救治。

 “中國人忌諱談死亡,病人臨終治療存在幾個誤區”

議庫·建言中國:先請兩位嘉賓給我們介紹一下“安寧療護”是什麼意思?

楊宇飛:安寧療護是指臨終關懷或者是姑息治療,這個詞是1947年英國一個護士在護理一個晚期腫瘤病人的過程中發明的。直到1987年,咱們國家才開始引入。

劉維林:我覺得安寧療護、臨終關懷説的是同一件事情,是指人在生命最後的階段給予他們關懷,特別是腫瘤患者。

議庫·建言中國:現在很多人對“安寧療護”不理解。

楊宇飛:中國人比較忌諱談死亡,因為中國人接受的生死觀教育非常不夠,存在這麼幾個誤區。一是兒女為了盡孝心拼命救治,二是不跟病人談死亡,病人既不知道自己的臨終時間,也不能從容面對,還會埋怨家人,埋怨醫護人員。

議庫·建言中國:讓大家更多接受安寧療護,我們還應該做哪些努力?

楊宇飛:我去過世界50多個國家,參觀了很多大型醫院,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有些國家的安寧療護做的很好。當我在醫院裏看到這些接受臨終的病人時,我意識不到他們是要“走”的人。這些國家,人們的理念不是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盡可能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每個病人知道自己的預期死亡時間,甚至在有些地區還有生前預立醫囑制度。

劉維林:主要是人們的認識和觀念轉變問題。人們對生病和死亡的認識差異很大,很多人忌諱談死亡,特別是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患者家屬明明知道不可挽救,但也要盡最大努力去救治。

減少“裝樣子”救治 增加可提供安寧療護的醫院

議庫·建言中國:在呵護生命最後一程的過程當中,還應有哪些配套措施?

楊宇飛:安寧療護是個專業,除了醫生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護理人員和志願者。安寧療護的目標是減少患者臨終前的疼痛,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讓患者能夠相對平靜地和家人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

在三級甲等醫院,醫院不敢不接收這樣的病人,但實際上治療起來又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是“裝樣子”。這類病人特別不適合到高級醫院去住,但是咱們現在又沒有很多這樣的醫院來接納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

劉維林: 安寧療護是綜合性問題,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醫院、機構、家庭,醫生、患者和子女,還涉及制度、法律、政策等多方面。

“安寧療護工作做好了,國家是省錢的”

議庫·建言中國:安寧療護這麼大的系統工程,從國家層面應該提供哪些政策支援?

劉維林:政府應該給予老年人,特別是腫瘤晚期患者一些特殊的關愛,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安寧療護階段的治療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多是要一些康復、護理、精神關懷、精神慰問。政府應該出臺配套政策,比如醫保政策、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非醫療的費用支援,還包括要建一些臨終關懷醫院。

楊宇飛:這項工作做好了,國家是省錢的。實際上咱們國家急需做的是兩件事,一是在政策層面推動建立生前預立醫囑制度。二是建立配套設施機構,讓臨終關懷的人群有專門的醫院可去。我認為應該在社區設立這樣臨終關懷的醫院。這樣的特殊醫院實際上不是以醫生隊伍為主,它是以護士、護工志願者、心理康復師為主。家人跟病人在一起,不是以治療為主,是以心靈的撫慰為主,我們也呼籲各大醫院應該成立安寧療護的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