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人民政協事業的新時代篇章

發佈時間: 2018-03-02 08:40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俞海萍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新時代,新氣象,協商民主也踏上了新征程。

“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民主政治進行深入闡釋。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人民政協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産生於近代以後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鬥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在過去五年,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凝聚共識、匯集力量、建言獻策,作出了積極貢獻。

協商議政格局完善

“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應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維、創新理念、務實舉措大力推進履職能力建設,努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引著人民政協前進的方向。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就在於這一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人民政協就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五年來,人民政協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工作創新,組織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共商國是,推動實現廣泛有效的人民民主。

協商平臺不斷創新。“雙週協商”作為十二屆全國政協一大創新品牌,已廣為人知,也深受讚譽。全國政協圍繞加強協商民主制定年度協商工作計劃,以專題為內容、以界別為紐帶、以專委會為依託、以座談為方法,使雙週協商座談會制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完善。十二屆全國政協以來,共舉辦了76次雙週座談會,每次會議邀請約20人參加,其中中共委員只佔30%,來自各民主黨派的委員和無黨派人士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機會。雙週協商座談會一般每兩周舉行一次,每年大概有400名政協委員參與協商,一屆5年算下來,絕大多數政協委員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協商內容不斷拓展。協商內容由過去主要集中在經濟、社會領域,拓展到民主政治、黨風廉政建設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首次以“深入落實八項規定精神,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為主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界別協商不斷推進。全國政協各專委會有計劃地組織界別委員開展專題調研,舉行界別協商會、座談會、研討會等。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定期舉辦少數民族界、宗教界委員反映社情民意座談會,反映願望訴求,促進民族關係、宗教關係和諧。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五年來,全國政協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問題,瞄準經濟社會重點難點問題集中發力,就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精準建言,貢獻“政協智慧”,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作出獨特貢獻。

監督為民彰顯智慧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作為近年涌現出來的眾多紮根基層、為民履職的政協委員群體中的一員,安徽省政協委員何宗文,2016年3月12日下午應邀全程列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作了大會最後一個口頭髮言,獲得了人民大會堂臺上台下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4次真誠熱烈的掌聲。他説:“政協前面有‘人民’二字,政協委員心中更要有‘人民’;政協委員把人民看得有多重,人民也會把政協委員看得有多重。”

從2017年3月底啟動到6月初,全國政協圍繞“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議題,先後壓茬開展了兩輪監督性調研活動。在兩個多月時間裏,由6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帶隊,組成15個調研組43個調研小組,先後赴15個省區市75個縣區,集中開展實地調研。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十二屆全國政協以來,“改善民生”等提法,年年出現在常委會工作報告中:2014年的報告提到“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015年提到“堅持履職為民,促進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穩定”;2016年提到“關注群眾期待,努力推進民生改善”;2017年提到“堅持履職為民,致力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履職為民”“致力民生”這些主題詞,是始終貫穿于十二屆全國政協工作全過程的高頻詞。

五年來,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到《快遞條例》的制定,再到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慈善法的誕生,涉及社會法治、公共服務每一部法律出臺、條文變動的背後,都含著人民政協情牽社稷、心繫民生的情懷。

在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向中央報送的《關於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的報告》中強烈呼籲後,國務院很快出臺了專門文件,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自此,2000多萬殘疾人直接受益;在全國政協社法委的推動下,4000多萬建築工人維權困境得以紓解,農村“空心化”的問題引發關注,涉及8000多萬殘疾人群體生活出行的無障礙設施環境正在改善。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圓桌前建言不止,圓桌外忙碌不斷,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田野村寨到高山溝壑,從工廠車間到農戶校園,貧困地區總是能看到人民政協在努力,看到政協委員們的身影。

匯聚能量助力發展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産黨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這五年來,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廣泛凝聚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在過去五年,委員的腳步奔走在青藏高原上,調研高原特色産業;出現在民族地區,就優化民族地區産業佈局、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開展調研議政;行走在城市和鄉間,開展城鎮化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調研。

他們圍繞宗教人才培養、雲南邊境地區宗教問題等調研議政;他們召開少數民族界、宗教界委員座談會,報送在民族地區建立精準脫貧綜合試驗區等建議;他們就宗教慈善事業發展等建言獻策。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致力於統一,統一就有希望。人民政協組織以港澳委員為主導的青年社團代表到內地體驗式調研,讓他們親身感受國家發展成就。支援港澳委員關心港澳青少年工作,舉辦“香港大學生、中學生夏令營”和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活動。

文化是民族血脈相連的紐帶。人民政協以河洛文化、黃埔精神、宗教文化、中華傳統道德倫理、書畫藝術等為紐帶,增進兩岸民眾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在第十四屆河洛文化研討會上,台灣中華産經文教科技交流協會、百名台灣青年等來大陸體驗式學習考察,開展在大陸就讀台灣學生就業情況調研。

孫中山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又一精神紐帶。按照中央部署,全國政協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激勵中華兒女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每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都會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是政協委員,卻與政協委員一起開會,雖不能提提案,但能夠建言獻策。他們就是列席會議的海外僑胞代表。2013年39位、2014年35位、2015年38位、2016年39位、2017年39位……列席會議的僑胞為中國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這對心繫祖(籍)國的海外僑胞而言,是一生難忘的經歷。英國中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李雪琳列席全國政協會議後説,參加兩會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參會讓僑胞們有機會進言、聆聽,也有平臺分享在國外收穫的好經驗,“這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對海外僑胞的重視”。

提升能力履職為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形勢下如何抓機遇、迎挑戰、解問題,考驗著政協的履職水準,通過學習加強委員履職能力建設就更顯緊迫。

“以改革思維、創新理念、務實舉措大力推進履職能力建設”,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繫群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指出,要加強委員隊伍建設。

黨中央的要求,是十二屆全國政協檢驗自身形象的一面鏡子。近五年來,在狠抓政協委員和機關幹部兩支隊伍建設方面,新一屆政協進行了一系列亮眼的探索,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過去五年,全國政協領導同志精心部署和指導學習工作,形成了常委會學習講座、在京委員學習報告會、界別學習考察、專題調研、新媒體傳播平臺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格局。

為了幫助委員們儘快進入“角色”,十二屆全國政協首次舉辦專門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專題研討班和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先後舉辦三期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共有32個界別的878位新任委員參加學習研討班,佔應參加集中學習委員總數的92.8%。

同時,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到地方調研聽取住當地全國政協委員的意見、向京外委員和港澳臺委員通報工作等機制不斷完善;常委會學習講座組織機制不斷加強,在京委員學習報告會更開放更有實效;委員履職工作規則出臺,為規範履職提供制度保障。

自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全國政協常委會學習講座共舉行了17場,其中16場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親自主持。講座由各領域的權威擔任主講人,內容從經濟到法治,從歷史到外交,從轉基因到人工智慧涉及各個領域,各種知識和見解在學習和交流中碰撞、昇華,豐富了常委和委員們的知識儲備。

這些講座和學習,也讓委員們受益匪淺。全國政協常委劉曉莊説,在這些學習中他常常能聽到一些“大咖”的真知灼見,“這些立論見解很專業”。在一次又一次學習中,劉曉莊對政協委員的使命有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樹立了“歡快地忙於履職”的委員觀。2017年全國兩會上,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向全體委員作了一次精彩的大會發言。(本報記者 俞海萍)